《第三类接触》(1977年)(2)

-斯皮尔伯格在和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他的长期合作伙伴交谈。《第三类接触》的不寻常之处在于,先由威廉姆斯谱曲,然后再根据配乐对电影进行剪辑,而不是先剪辑再配乐。

-魔鬼塔在理查德·德莱福斯、弗朗索瓦·特吕弗、特瑞·加尔身后若隐若现。

-上图:导演作为电影拍摄现场的中心人物,坐在巨大的飞艇机库里。

他的个人品位也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他注意到了在很多科幻故事里,孩子们更善于接受与“第三类”生物的接触。在他们的父母东奔西跑打电话找联邦调查局(FBI)时,这些孩子却抱着坦率而好奇的态度去接近外星人。在他的很多部电影里都是如此—他们非常渴望与不期而遇的来访者展开交流、进行对话,不管它们是什么。

-下图:在摄像机后接受“外星人”的帮助。

他把电影的意图变成了探讨某种类似宇宙问题的东西。1974年斯皮尔伯格编写《第三类接触》时,他多少认为,“冷战期间俄罗斯人不和美国人交谈,水门事件让尼克松面临被弹劾,这些事情似乎都在沟通上存在巨大的鸿沟。《第三类接触》是我首次尝试发出一种信息:如果我们能和外星人交流,那为什么我们彼此之间不能交流呢?对我来说,这是我编剧和执导过的最充满希望的电影之一”。

这也是他最巧妙的电影之一。举一个例子:影片临近尾声时,外星母舰放下来一些乘客,他们中包括所有从地球上失踪的名人(阿梅利亚·埃尔哈特1、克雷特法官2等)。他们都还是失踪时的年纪,而且看上去都非常快乐—这是另一个无比真实的信息(如果有必要的话):外星人骨子里并不坏—它不是第一部传达这种信息的科幻电影,但的确相当罕见。

正如斯皮尔伯格所说:“这部影片的信息是如果你渴望更好地了解自己,你就会遵从上帝赋予你的本能、追踪一切蛛丝马迹,前往对方将会出现的地方,然后有机会与我们提供给你的任何事物相交融。真的非常简单,就像这个故事一样。”

而且这部影片虽然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但是拍摄过程却相对容易。斯皮尔伯格与茱莉亚和迈克尔·菲利普斯3一起工作—他俩凭借《骗中骗》(The Sting)一片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影片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上马,而哥伦比亚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的财务危机中,但是他声称自己没有受到其他人的干涉—只是有些焦虑,不过没有超出可控范围。如今,斯皮尔伯格怀疑自己到底还会不会让德莱福斯选择与外星人一起驶向太空。“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而现在我已经是7个孩子的父亲—我想我不会让理查德·德莱福斯饰演的角色真的登上母舰,不会让他由于痴迷外星人而抛弃家庭,离开地球。”

另一方面,在当时“这完全就是我会做出的选择—让我登上母舰。我想和这些朋友一起探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