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晚会的诞生(2)

领导上不同意,我也急了,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封建:交谊舞很文明,有什么不好?大家都在跳,好多中央领导也在跳呢。人们跳跳交谊舞,总比在外面做一些坏事儿要强吧?

那次争吵最终是不欢而散。广播局领导走后,台长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他说:“邓导,算了吧,都退一步,交谊舞不要整个都用,用在一头一尾。怎么样?”我只好接受了。中间串场,改用了相声演员。尽管如此,交谊舞的播出仍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从晚会后观众反馈的信息看,赞赏和反对这种做法的都有,但前者远远多于后者。

此后,中央电视台趁热打铁,1980年又组织了一台《八十年代第一春》春节联欢晚会。这台晚会又有所创新,采用了多城市联播的新形式,同样取得了成功。

现在,央视和许多媒体,把1983年春节晚会说成是第一届“春晚”,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我:因为我既是1979年“春晚”、1980年“春晚”的导演,也是1983年“春晚”的导演。中央电视台那时还没有实行总导演制,这三届“春晚”,每一届都是由两个老导演执导:1979年是我和杨洁;1980年由于是多城市录制联播,由我、杨洁和黄一鹤分别执导;1983年是我和黄一鹤。晚会的总体设计、节目的制作安排,都是一起商量、分工协作的。

为什么我要特地说明“春晚”的诞生过程,特别是强调央视“春晚”是诞生在1979年呢?因为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今天我们探讨“春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不能不回顾它产生的社会与历史背景。“春晚”诞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之后仅仅36天的1979年1月27日,它是十年“文革”动乱结束的标志之一,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生重大转折的坐标,也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创举。正是从70年代末期之后,“春晚”与吃饺子、放鞭炮一起,构成家家户户欢度除夕的新习俗。从文化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它也功不可没。

近年来,对央视“春晚”的热议与争论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舆论热点。这本身也说明,春节晚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人们常说“软实力”,国家的传统文化正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央视“春晚”已经成为这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春晚”要不要办下去的争论似乎没有必要,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怎样把“春晚”办得更好,更能够满足全国人民的期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