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9岁的英国青年乔治·奥威尔来到彼时仍是英国殖民地的缅甸,担任警察。奥威尔出生于印度,他的祖父是加尔各答的教会执事,父亲在印度担任殖民官员,母亲的家族则是在下缅甸担任造船商与柚木交易商。所以他选择来到这个潮湿炎热的魔幻之地。
在后来写出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一文中,他回忆当时的一段火车之旅:“你从一座东方城市的热带气息中出发——灼热的阳光,蒙尘的棕榈树,鱼、香料、大蒜、熟透的水果气味,以及四处可见脸孔黝黑的人群——而且因为你对这些现象已习以为常,于是你便原封不动地带着这些气息进了火车车厢……一步出车厢,你有如走进另一个半球。突然间你呼吸到大概只有英格兰才有的凉爽香甜的空气,在你四周全是绿草、欧洲蕨与枞树,还有山区妇女顶着粉红脸颊向你叫卖一篮篮的草莓。”
在缅甸不同城镇住了五年后,奥威尔回到英国,选择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十年后他写下:“比寂寞或炎热更重要的一项基本事实是,这里的景色相当奇异。起初,这个异国的景色令他厌烦,而后令他憎恨,但最后他会逐渐喜爱上它,他的意识以及他的信念或多或少受到这种景色不可思议的影响。”
五年的缅甸生活对奥威尔后来的写作理念起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不只来自那奇异瑰丽的热带风情,更在于他自身作为殖民体制的一环,尤其警察是压迫者的第一线,让他产生巨大的罪恶感,并反省到殖民主义的问题。他开始凝视底层人民、被压迫者,并且学着述说他们的故事。“码头上的犯人、死刑室等待行刑的男子、我欺凌过的下层民众以及老农、还有我在盛怒之下用木棍打过的仆役,他们的脸孔不断在我脑中萦绕着。”日后他写道。
回到英国一年后,奥威尔就发表文章《一个国家如何被剥削:大英帝国在缅甸》,并进而关注英国本身的底层生活。几年后,奥威尔发表以缅甸生活经验为背景的小说《缅甸岁月》。十多年后,震惊世界的《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出版。这两本小说是以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为背景,批判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只是,1920年代就离开缅甸、并且死于1950年的奥威尔,可能没有想到这两本政治寓言小说,竟然成为20世纪后半叶缅甸政治的最佳描写。
有则笑话是说奥威尔不只为缅甸写了一部小说,而是三部:《缅甸岁月》、《动物农庄》与《一九八四》。
《动物农庄》的缅甸文版被改编成当地场景,并被赋予更诗意的书名:《四条腿的革命》。一个缅甸人说,这本书很有缅甸风味,“因为他讲的是猪和狗统治国家的故事,而这种事在缅甸已经持续好多年了”。另一个缅甸人说,他们没有必要读《一九八四》,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一九八四》。
几年前,美国记者埃玛?拉金(Emma Larkin)出版了一本书《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一方面寻找当年奥威尔的身影,探索他当年的缅甸生活如何影响后来他的写作;另一方面也不断对比《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和当今的缅甸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