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真的改变了历史?6

冷暖论未休

美国“考古学作家”布莱恩·费根长期研究气候与历史的关系,他先后著有《历史上的大暖化: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漫长的夏天:气候如何改变人类文明》两本讨论地球暖化的专著,详述地球在5600年前开始的暖化,北极冰帽日渐缩小而海平面日渐升高,海浪冲塌了直布罗陀岩壁,继而贯通了黑海与地中海,洪水泛滥引致北方民族南下到北非和中东……此说亦即“诺亚方舟”的气候背景。

布莱恩·费根又从气候学的历史研究,指出迄今大约1300年前——即公元800年至1200年,或公元1000年至1300年,地球曾处于大暖化时期。这跟竺可桢推断的四个温暖期在时间上有颇大出入,那么,就重温一下竺氏论说的暖化周期吧——第一温暖期约为公元前3000年到前1100年;第二温暖期约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第三温暖期由公元600年延展至1000年;第四温暖期由公元1200年延展至1300年。这就表明一个问题:不同学者对暖化周期有不同的推论,至今争论未休。

以唐代气候为例,竺可桢推论是温暖期,满志敏在1990年发表《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一文,提出唐代中期以后转冷,还有施雅凤、邹逸麟等指出:唐代长安的梅树、橘树、驯象带有人工保护措施,不能作为暖化的论据,并列举大量唐代气候寒冷的证据。王铮等发表《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提出唐代气候处于混沌阶段(choas),冷暖周期不稳定。

气候:蝴蝶效应

布莱恩·费根另一本“气候考古学”著作《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创造历史》(The Little Ice Age:How Climate Made History)指出:从公元1300年到1850年间,世界历史的主角是气候,世界也进入了500年的小型冰河期,换句话说,这500多年正好处于寒冷期。

按照竺可桢的论说,中国历史上的第三寒冷期约为公元1000年到1200年,第四寒冷期约为公元1400年明初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两段寒冷期之间,是第四温暖期,即公元1200年到1300年的宋末、元朝时期。那就是说,布莱恩·费根所论说的“小冰河时代”,跟竺可桢的研究结果也有出入,竺氏认为这个历史时段出现了一冷一暖的周期。

姑勿论谁的推断比较接近“历史真相”,由距今千年的唐代是冷、是暖还是处于冷暖混沌,到较为晚近的元明清三代是冷、是暖还是冷暖交替,不同学者都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论述,莫衷一是;那么,气候冷暖既然未有一个毫无争议的结论,气候决定历史乃至改写历史的种种论说,又该以什么作为基准?如无比较统一的基准,决定论又从何说起?那么,“气候决定论”会不会只是一种有了结果才配上原因的“取巧之论”?

不要忘记,已故的洛伦茨(Edward Lorenz)早就指出:初始输入数值微小的差异,会造成落差巨大的结果,使整个系统失去可预测性,他称之为“蝴蝶效应”,在历史长河里,谁可保证不存在“蝴蝶效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