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真的改变了历史?4

寒冷期与温暖期

德国气候科学家豪格率领的德、中、美研究小组,其中一个结论是唐朝中后期处于季风异常的少雨干旱期,导致谷物连年歉收,激起农民起义,唐朝因而覆亡。唐代处于大暖化时期,有竺可桢、牟重行、刘昭民、张家诚等天文、地理学者的相关论说支持。

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指出,公元7世纪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此说从物候学角度疏证,也应合了一万年挪威雪线、格陵兰冰块所考证的气候特点。竺可桢在1970年代已确认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第一温暖期:公元前3000年到前1100年;第二温暖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两汉之际;第三温暖期:公元600年到1000年,约当隋唐时期;第四温暖期:公元1200年到1300年的宋末、元朝时期。

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100年至850年,约当西周前期;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年到600年的南北朝时期;第三寒冷期: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第四寒冷期:公元1400年明初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

竺可桢推测,第一个温暖期比20世纪50年代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的温度高3℃~5℃,据当今气象学说分析,2000年的平均气温比1950年高约0.5℃,似乎意味着第四寒冷期结束,第五温暖期来临。

地理环境决定论

早在20世纪20年代,气象学家竺可桢将中国气候研究分为四个时期,即“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以及“仪器观测时期”,并提出不同时期可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自19世纪以降,地理科学大盛,名家辈出,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和李特尔(Carl Ritter)这两位德国现代地理学宗师都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尤其是李特尔,他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类分布及活动方式的理论,是19世纪以降地理学主流学说。

德国地理学人才辈出,拉策尔(F. Ratzel)在《人类地理学》(Anthropogeographie)中,更以“人就是土地”概括他的思想,他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运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解释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甚至决定人类迁移和人口分布,地理环境(包括气象)决定历史进程的学说,由是大盛。

美国学者亨廷顿(E. Huntington)20世纪初在印度北部、中国塔里木盆地考察,其后出版《亚洲的脉动》(The Pulse of Asia)一书,更提出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与外患内乱息息相关——五胡乱华、北宋契丹女真外患、明末流寇作乱和清兵入关,莫不关乎满蒙和中亚气候转旱。他还著有《文明与气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认为人类文明只能在特定气候地区才得以发展。20世纪40年代,陈高庸出版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无疑也有地理环境(及气象)决定论的倾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