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真的改变了历史?3

赤壁之疫

据《三国志·吴书》所载,赤壁之战,曹操不认输,他不承认败于周瑜,声称只是由于疫症折损战力,才烧船撤兵。这说法也有史实依据,《后汉书》的《孝桓帝纪》及《孝灵帝纪》载,由公元151年至182年,32年间的正月至三月,至少有七次“大疫”。

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据《后汉书》、《三国志》及有关文献记载,建安十三年至司马炎灭吴(公元208年至280年)这73年间,“大疫”频繁,“疫气”、“暴疾”(周瑜死因)、“疫旱并行”、“疾疫”、“疫疠”、“疠气”,俱为当时流行病的不同名称。

史家按现代病理学研判,“大疫”可能是急性血吸虫病、疟疾或斑疹伤寒,疫症历时六十多年,遍及各地,也有可能不限于一种,而是数种交替爆发。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指出,曹操赤壁兵败,乃血吸虫病严重流行之时,马王堆西汉墓女尸体内,也有血吸虫虫卵。赤壁战场为血吸虫病流行区,但时值寒冬,并非急性血吸虫病的流行季节。

疟疾流行于长江流域,传播季节是四月至十月,曹军劳师远征,极有可能在征途上染病而在军中传播,晋代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其中“治寒热诸疟方”即专治疟疾。斑疹伤寒也是当时流行的传染病,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载,建安以来十年左右,其族二百多人有三分之二病死,患者身上“斑斑如锦纹”,那是斑疹伤寒。

战争与疫疠

斑疹伤寒流行于战争及饥荒时期,多发病于寒冷地区的冬春季节——那正是赤壁之战的时空背景。《三国志》称流行病为“疫疠”,此病的专门研究可远溯至隋代,隋太医巢元方著有《诸病源候总论》,其中“疫疠病诸候·疫疠病候”说:“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由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疫疠是否跟疟疾相关,那就无从稽考了。

曹植《说疫气》对疫疠有详尽描述:“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又说患者多是“荆室蓬户之人”,鲜有“鼎食之家”,曹植认为“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那是说,疫疠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引发的平民流行病。

《后汉书·卢植传》载,尚书卢植奏曰:“御疠者,宋后家属,并以无辜委骸横尸,不得收葬,疫疠之来,皆由于此。宜敕收拾,以安游魂。”那是说,疫疠流行,皆因“委骸横尸,不得收葬”,那么,为何“不得收葬”?这跟连场战争有关,魏围江陵,吴伐琼崖、围新城,蜀征南中,战争频繁,正好应合“兵入民出,必生疾病”之说,形成了处处皆是“疫疠之乡”,染病而死的军民愈来愈多,真是尸横遍野,如何能够收葬?这就造成了数十年来战争与疫疠互为因果的局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