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访张闻天故居(2)

1985年9月19日,张闻天故居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9年初由市文管会进行全面修缮。2001年,它又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的历史高速推进的今天,我们需要这样一座老宅为我们珍存那些峥嵘的岁月。张家世代务农,父亲张芹梅的一生都浸泡在乡野的平淡与质朴之中,但他却没有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希望他们皆能学有所成,光宗耀祖。1906年的中国正处在巨变的前夜,不到6岁的张闻天被父亲送进了私塾,先生便是当年为他取名的秀才张柱唐。张闻天学习十分刻苦,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便已熟读《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使得张芹梅的期望又真切了一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家祠堂私塾顺应时代的要求正式更名为“养正小学”,课程内容也由四书五经变成了“西学”,那年,张闻天7岁。12岁,他进入高小,15岁开始了在职业学校的学业,17岁考入南海工程专门学校。十三年呕心沥血的时光为张闻天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更是一段慈父为期望播种耕耘的辛劳岁月。

1925年,张闻天迎来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年。是年春,由于传播先进思想而遭军阀驱逐的张闻天终于决定投笔从戎,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为革命事业奉献与斗争的岁月。同年,张闻天被派往苏联深造。碍于组织纪律,张闻天并没有告知父亲自己将要出国的消息,直到父亲来苏州为儿子送棉衣之时才得知他已出国。古训“父母在,不远游”,张芹梅当时的心情不难想见,沉吟片刻之后,他失声痛哭,那眼泪是苦涩与辛酸,是对爱子的不舍,也有一些伤感,为那耕耘的时光默默哀悼。

离别的不舍也许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但张芹梅在那寂苦守候的时光里想必也从未猜到这一次竟是永别。1958年,张闻天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家,距离那年一别已隔了三十三个春秋。4月12日,张芹梅的忌日,百感交集的张闻天面对父亲的遗像深深鞠了三个躬,那些哺育与培养的恩情,以及对于老人的责任,永远都是张闻天生命中不可弥补的缺憾。长征是中共党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段,而于张闻天个人而言,这段经历亦是意义非凡。长征途中,在毛泽东的竭力撮合下,张闻天与同有留苏经历的刘英结为连理。自此,两人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直到走向生命的尽头。1935年的遵义会议被认为是中共史上伟大的转折点,会议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并由毛泽东出任政治局常委。在张闻天等人的努力下,“左”倾错误得以纠正,共产革命重现生机。同年,在日军侵略意图日渐昭然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解决了党自遵义会议以来没能解决的政治路线问题,再次显示了他在党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瓦窑堡会议的重要性远不止于共产党内部,而是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而那些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决议都是在子长县内下河滩田家院的窑洞里做出的。在那里,左起第二孔窑洞便是张闻天的居室。在那些艰辛的岁月里,既没有物质的犒赏,也缺乏精神上的慰藉,就连未来或许也那么渺茫,而支撑他一路走来的只可能是一样东西——信仰。

中国共产党与苦难的中华民族一同走过了动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无数共产主义的信徒凭借着对信仰的忠贞以及血液中流淌的历史使命感,他们发散生命的热力给予这个古老的国度以崭新的面貌,张闻天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建国的喜悦只是暂时的,百废待兴中的国家迫切地需要治疗多年战争留下的创痛,断壁残垣的国土并不能浇熄人们对未来的渴盼,在喜悦的余韵里,人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一切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热烈却安详,激越却安谧。如此平静的时光,任谁都会暗自感激现世的静好,但太平的美好里却潜伏着危险的暗涌,它只是乍现,悄悄地酝酿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