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访张闻天故居(1)

文/童涵冰

张闻天(1900.8.30—1976.7.1),原名张应皋,也作荫皋,曾化名洛甫,字闻天。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市)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并出席遵义会议;1959年被错定为反党集团成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尽迫害,于1976年7月1日含冤病逝;1979年8月,中共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昭雪。主要著作编为《张闻天选集》。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它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张闻天

又是一年春时节,当光阴与我们一同熬过了肃杀的寒冬,凭着记忆里关于江南春日的残迹,那因冻寒而紧蹙的眉头也稍可疏朗。江南的春,是柔的,是雪肤上隐约的粉红;江南的春,是浅的,是碧波没有心机的透明;江南的春,当然是温柔的,是每个江南人脸上和悦的神色。而每个江南人的心里都住着自己的江南,张闻天也不例外。多年后,在妻子刘英的记忆里,他始终是那个性格文静,从不急躁,说话从不讽刺、挖苦别人的江南人。在江南的细雨柔风之中张闻天一如南国的气候一般温厚,但这与怯懦无关,在信仰的征程上很少有人比他走得更加义无反顾。

1900年,张闻天出生在上海南汇施湾镇邓三村的张家老宅之中。那是一座典型的一正两厢式三合院瓦房,有正屋五间,两侧厢房各两间,西厢房外侧,另有杂用房四间,共十三间。为了迎接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苍老的旧宅被翻修一新。父亲请来村子里相熟的亲朋好友一同分那碗“三朝面”,并请村里的秀才为孩子取名“应皋”——取《诗经·小雅·鹤鸣》一章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意,寄托了家族对于这个孩子的殷切期望。而“闻天”,是他的字。

那是一座颇具江南特色的民居,东与海为邻,南与杭州湾相连,黄浦江豪居西端,北面则朝向长江口。房屋坐北朝南,主要为砖木结构,五间正屋,两边厢房各居一侧,西厢房外另有杂用房四间,张氏族人用来聚会议事的孝友堂建在正屋中央。右侧是卧室,其间陈列着印花夏布蚊帐、开门厨、梳妆台等具有江南特色的家具,书桌上张闻天儿时使用的笔砚依旧安静地守候着。屋脊上刻有官吏的图案以示主人不凡的身份。天井稳坐于故居中心,前有门亭相掩,其名曰秀才亭,上悬匾额乃陈云同志手书;后有河沟围护,碧竹、苍树俱全。

现在我们见到的砚台沟,就是在大自然的造化下由这条河沟逐渐形成的。宁静的小河旁一只小船默默地等待着新的航程,河沟旁仍闲置着人力踏脚水车。入眼的景象皆充满了江南乡村的气息,在这片空地上留下了张闻天儿时烂漫的回忆,孩童追逐嬉戏的笑闹声仿佛犹在耳畔,南国温柔的土地为他封存了生命柔软静好的印迹。

沧桑的屋宇见证了中国大地上时刻上演着的兴衰成败,但它却依旧恬淡从容,岁月带走一个又一个的故人,而它却要在这片土地上忠诚地守护着那些动人的故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