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张智澜《哈佛之前》
卢新华
楼下邻居正在装修,我在时而会迸发出的刺耳的冲击钻声中,用了差不多两天时间,静心阅读了《哈佛之前》这部书稿。这是一本描写和叙述一位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女“学霸”,经过在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供职三年的历练,从一位心高气傲的非常自我的女才子,最终融入到醉心于慈善的温暖团队,并在日常的琐碎工作中,一点点蜕变为一个非常专业的“慈善人”,还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录取为在线学生的故事。全书虽然波澜不惊,叙述方式也都是娓娓道来,但发自作者内心的那份真诚和感悟,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其中许多章节,我甚至是两眼噙着泪花读完的,比如:罹患恶性“横纹肌肉瘤”的娜娜,在许多人的帮助下,终于成功施行了手术。“娜娜出院这天,年末的北京,寒风刺骨。雪林紧紧地牵着孩子的手。在医院门口,一个行乞的老人引起了孩子的注意。
她拉了拉雪林的手,‘姑姑,我想给他一块钱。’
‘为啥?’
‘今天的奶糖不吃了,给他一块钱。”孩子从雪林手里接过钱,认认真真地放到老人面前的搪瓷杯里。”
这里,我分明从尚未完全康复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宇宙间爱心的接力,看到了人性中无法泯灭的慈善的种子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然而,更让我感动的是,最初非常自我的主人公,买一碗粥也很少想到为别人减轻负担,后来却在雪域高原的拉萨机场主动要求留下来,帮助大家看管、托运行李,耽误了十几个小时才辗转回到北京……
我是在中国社科院和中国作协联合举办的一次有关我的新书《财富如水》的跨学界研讨会上,与张智澜书中的“胡老师”结缘的,并有幸成为基金的顾问,此后也就陆续熟识了智澜书中所提到或尚未提到的那些人,并与这个以救助孤儿为使命的公益基金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团队专业、高效、团结、和谐、活泼、快乐,人人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个个秉持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信念,无怪乎基金成立不到三年,就获得了中国慈善界的最高荣誉“中华慈善奖”。所以,这里也一步步成了我的精神家园,每次到北京,再忙再远我也会设法到基金走一走,和我年轻的同事和朋友们一起坐一坐,聊一聊,或者分享她们生活中的酸甜苦乐,或者和她们一起排难解忧。
去年12月初第一次与智澜深聊,当时她给我看了两篇她写的协助孤儿理赔的故事,希望我能指导她,还说胡老师鼓励她早日将她在基金的所学所感写成一本书。我知道,对于智澜而言,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但也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第一,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琐碎时间来完成这本书;第二,书的内容大部分与保险、慈善相关,写不好将会非常枯燥乏味,无法吸引读者的眼球。然而,智澜不仅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而且还写得如此真挚感人。这让我想起西方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的话:“只有出自内心的才能进入内心。”我真为智澜感到高兴,也由衷地祝贺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