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因缘聚散,同体大悲的娑婆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乃至这个世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相互牵连乃至休戚相关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的桥梁,都是帮助和成就别人人生的助缘。反过来,这世界上的每个人也都是我们的桥梁,是帮助我们攀过人生极地,采摘菩提圣果的扶梯。所以,一张张普普通通的公益保险卡,看似平凡不起眼,却一头连接着无数发心行善的捐助者,一头连接着急需救助的无数孤儿,并通过他们与整个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故每当我走进智澜他们小小的办公室,总是能感受到中国、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气场和能量。当然,说到底,慈善这样一种理念和行为,其实是没有捐助和被捐助者之分的。我们每个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都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我们同时是捐助者也是受捐助者,捐受是不二的,是无法分辨的。
《哈佛之前》粗看上主要只是描写一个北大女生如何融入到她所喜爱的慈善事业中去并做好去哈佛留学准备的故事,因此也许有人会将它看成是一本纯粹的励志书,会对刚出校门的年轻的学子走向社会或希望出国继续深造有所帮助。但我觉得如果仅仅这样理解,肯定还是很不够的。我恰恰以为,这本书虽然写的是一个和一群年轻人的故事,但它所揭示和包含的思想内涵却是对一切年龄段的人们都极具启示性意义的。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大道流失,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社会环境中,作为独生子女这样一个社会特殊群体,我们的孩子们通常会更容易恃宠而骄,变得自私、自负或自我。故这本书的出现一定会对我们许多家长,以及热心教育改革的社会人士提供十分有益的启示——让你的孩子做慈善去吧,他们在这过程中一定会像智澜那样逐步“抛除自己的偏见,走入他人的内心,理解别人的情怀,发现人性里最深切的善意,”从而放下自我,快速成长。因此,我更愿意将这部书看作是一本现身说法的觉悟的书,一部润心益智的书,一部会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的书,一部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满爱意的书……
且听听来自书中智澜的那些字字珠玑的切身感悟吧,它们完全可以放在伟人或名人的语录中,让我们一遍遍激赏:
“孤儿就是一个悲剧的既成事实。可当我直面娜娜和燕子,我仿佛看到命运之手将她们紧紧相连,又鼓励她们坚定地一起走上一条独特的成长之路。在这条路上,她们经历的黑暗与磨难远远超过常人的想象。在困境中,正是那些心底最纯粹的善意照亮了她们前行的道路,甚至包括那些法律的标准所不能衡量的、人性中最深处的真实,如果给一个向善的机会,它也会释放出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