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理念是当一个主动的编辑

父亲的大学毕业照 文艺图书编辑。真可谓“贫穷 不移,富贵不恋”,只想在 自己 热爱的编辑道路上走到底。 他的理念是当一个主动的编辑 父亲在大学时对徐志摩特别仰慕,常跟着恩师去逛书店。一次,他 在西文书店看到一套蓝皮小丛书。这是一套用淡蓝色书面纸做封面的袖 珍书,64开,骑马钉,薄薄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容都有,一个专 题一本,都出自专家之手,几十种散放在一个桌上,任人挑选。他站在那 里呆呆地看着不走了,心里渐渐萌发出一个念头:“我也要来编辑一套这 样的丛书。”第二天他就开始行动,首先是找公司负责成本、发行、印刷 的同事了解情况,然后写出一个计划交给经理。他计划中的丛书定名为 《一角丛书》,这不但是从定价每本1角上取义,也含有“非大块文章,只触 及知识一角”之意。这个成本有限、规模不大、可进可退的计划,很快得 到经理首肯。随后,他停办了《中国学生》杂志,专心《一角丛书》的工 作。1931年9月《,一角丛书》出书了,先后共出80种。1932年父亲大学毕 业,正式被聘为良友公司文艺部主任,于是他着手实现自己的第二个梦 想——编辑一套如美国现代丛书那样,专门收集国内第一流作家新作的 《良友文学丛书》。他设计的这套丛书,采用米色道林纸,软布面精装,不 论篇幅,售价一律9角。由于与当时流行的纸面平装文艺书籍相比,无论 在装帧、印刷、售价上都是一个突破,推出后就受到作者和读者的追捧。 他与书同寿·赵家璧 J5《中国新文学大系》书影 在编辑了几套丛书后,父亲又不满足于把作家的成果拿来,经过自 己编辑,再把书送给读者的固有模式,他要做一个主动的编辑。他认为 如果编辑有了要编成怎样一套书的设想,然后组织许多作家来为这套书 编选或写作,整套书完成后,就有它独特的面貌。因为若不是为了适应 编辑的这个特殊要求,作家本人是不会想到去编写这样一本书的。于是, 经过缜密研究与分析后,父亲拿着《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总体设计去征 求郑伯奇、阿英、茅盾、施蛰存等学长的意见,他们都十分支持,说:这在 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件大事。经理看过他的成本核算也认为可行。于是, 父亲约请胡适、郑振铎、茅盾、鲁迅、郑伯奇、郁达夫、周作人、朱自清、洪 深、阿英10位名家担当编选并写导言,又请蔡元培撰写总序。出版前他 想出许多办法宣传,除广告外,还编了厚40页的样本广为发送,让读者早 早地对这套大书心中有个概貌。全书还没有出齐,预订数已超过初版数, 只得多次再版……历经45年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又根据原书影印出版, 各卷印数均在20 000册左右。1982年后,上海文艺出版社按此模式,陆续 编辑出版“大系”二至五辑,总卷数达到100卷。作家徐迟曾比喻这洋洋 百卷巨著构成了我国20世纪现代文学的“万里长城”。 1936年,父亲编辑了一本《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o 他聘请全国各 地20位文艺编辑做编选者,各人选择1935年11月底至1936年11月底发表 的短篇小说三篇,聚集而成。这可说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年鉴, 在当时是一个创举。他原计划此后每年出版一集。可惜,随后日军入侵, 只出了这一种。 1947年后,父亲主持晨光出版公司,虽然公司财力单薄,但父亲也没 放弃“主动编辑”的理念。他看到五四时期中国有不少卓有成就的女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