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书页翻动的时候,世界寂然无声(2)

十年前的2004年新年第二天,我记得很清楚,我是早上7点起床的,这时候距离我挥别耶路撒冷、赶赴炮火正浓的巴格达只有3个半小时了。

起床后,我飞快地洗漱,飞快地最后一次整理屋子,飞快地最后一次浇完花,然后下楼到附近的公园走走,算是对耶城最后的告别。

时间飕飕地流逝,我甚至仿佛能够听到时间的急匆匆的脚步。但是在公园里,我尽量放缓我的步伐,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回忆,有太多的东西要留恋,有太多的东西要把他们都记在心里。

往事一件件浮上心头。我是如何告别在北京首都机场的家人,如何一个人静静地在飞往以色列的飞机上品味期待与担忧,如何第一次探访自杀性爆炸的现场,如何到依然漂浮着死尸味道的杰宁难民营拍摄第一组震人心魄的照片,如何怀着忐忑的心情穿越战后巴控区……在这块圣洁而哀伤的土地上,我真诚地付出过我的新闻理想和追求。

蓦然回首,曾经陌生的一切现在都显得如此熟悉和亲切。就要说再见,就要永远地告别一段独特的经历……耶路撒冷的景物依旧,这里还会有新闻,还会有和我一样怀着憧憬和期待的年轻人顶替我,但是,这里的一切就要不属于我了。

我在耶城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和回忆,泪水是这座城池留给我最后的回忆。我没想到的是,巴格达也是如此。

从耶路撒冷走向任何一座城市都是走向平静、安宁和繁荣,但也许只有一座城市例外,那就是巴格达。那里同样没有人们生活中除了衣食之外最基本的需要:安全。

告别耶路撒冷,我要去的正是没有了萨达姆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已经在那里的同事告诉我,巴格达还是经常没有电,上网只能去不多且不安全的网吧,缺乏绿色蔬菜,混乱依旧……但是,SO WHAT?新闻在那里,我就应该在那里。在淡淡的担忧和淡淡的期待背后,我也强烈感受到一种已经融入我血液中的豪情。

回忆时常让我困惑,但也让我每每心生温馨之感。正是在那里,我体会到什么是战友情怀,体会到什么是生死与共的友谊。7名中国人遭到伊拉克武装人员扣押后,不安全的阴影一下子笼罩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沉重到极点。就在这样的压力下,同事李骥志为了寻找人质的确切消息,硬是在深夜上街寻访唯一的目击者。

当时巴格达一到天黑所有的店铺和出租车都关张了。除了美军、伊拉克国民卫队士兵和抵抗武装,没有人敢在午夜的街头徘徊。枪声随时有可能从某个地方响起。美军的坦克随时躲在某个黑暗的角落中准备向可疑目标射击。我对李骥志说:我比你年长,应该我去。李骥志不容商量地说:你是负责人,你应该留守指挥。然后他消失在无边的黑暗中。

在那一个刹那,我扭过头去,泪水悄悄滑落。

至今想起这一情景,我仍觉得这是巴格达教会我的最好的东西:高尚。我想,无论危险也好,孤独也好,只要我们心中常有温暖,就没有什么是真正值得我们恐怖的。经历过困难,我们最后的微笑才会更加灿烂迷人。

记者不是个人逞能,但我们经常需要克服内心的怯懦。新闻并非打打杀杀,但我们经常需要面对名利的挑战。因为广受关注,一个还没有脱离私心杂念的记者很容易被名利而不是新闻所左右。是留在办公室向编辑部发稿露脸,还是去做现场的素材采访?碰到好的新闻素材,是彼此封锁还是协同作战?当需要冒险的时候,是随时准备为专业精神献身还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不同的精神境界决定着人品,也决定着新闻的文品。一个心里经常打小算盘的记者,在复杂多变、险恶穷出的冲突地区,即使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乃至危险,也会在算计中失去很多本应该做好的新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