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从一开始就没有相信过袁世凯。当袁世凯想联合革命军推翻清政府时,远在日本的孙文多次拒绝;袁世凯声称拥护共和,登上了大总统的宝座,孙文还是不相信他。袁世凯在北京的势力太过庞大,为了控制袁世凯,孙文提出要求,除了逼清帝退位,袁还要答应到南京就职、遵守《临时约法》。他以为袁世凯会设计诡计拒绝,没想到袁很爽快就答应了。
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袁世凯必须接受责任内阁的制衡,内阁成员包含同盟会、立宪派和北洋系三类成员,意在三种势力互相制衡,但实质上核心部门还是由袁世凯的亲信掌控。
责任内阁的制度让袁世凯浑身不痛快。根据野史记载,袁世凯专横独断,不用一流人才;如果下属提出的建议比自己的好,他表面上按照下属的提议执行,背地里却要加以破坏,以树立自己的威信——大半生以来,袁世凯习惯了由自己一个人做主,这样一个制衡他的权力机构存在,当然会使他感到不自在。
1912年3月,极力主张责任内阁制的同盟会成员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凶手被逮捕时,在其住所搜出了其与国务总理赵秉钧联络的证据。赵秉钧是袁世凯的亲信,因此当时全国上下都怀疑袁世凯是背后主谋,反袁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4月,袁世凯未经国会批准,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签订了借款条约,这一举动遭到了内阁成员的诟病,尤其在国民党人看来,他之所以向外国借款,就是为了扩充北洋军队。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民国政府建立初期的财政。由于清政府被推翻,民国政府不得不偿还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中欠下的债。根据学者的统计,1911年到1913年这三年里,民国政府平均每个月要支出二千四百万左右的费用,其中赔款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央政府依靠税收每个月的入账只有一千万左右,这样一来,北洋政府就不得不向外国银行借贷,借贷又产生利息,最后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在这样的背景下,袁世凯向西方国家借款就可以理解了。然而,联系到宋教仁的被杀,袁世凯绕过责任内阁的行为遭到了国民党的反对。5月,李烈钧等国民党人发表通电,反对袁世凯的做法,结果被袁世凯革职;7月,被革职的国民党人在江西成立讨袁司令部,正式开始对袁世凯的武装反抗,史称“二次革命”。
由于革命军中充斥着浑水摸鱼的地方官僚,革命开始一个月就以失败告终了,孙中山、黄兴等人遭到袁世凯的通缉,只能逃亡日本。
袁世凯担任总统期间做过的最大快人心的事莫过于将“二十一条”变为一张废纸。
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孙中山为了筹集对抗袁世凯的经费,曾经与日本人签订了《中日合办汉冶萍借款案》,该合约以汉冶萍公司为抵押,向日本借得巨款,后来因为中国时局有变,合约遭到废止,这件事成了日本后来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索债的重要借口。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强行夺取了德国在胶州湾一带的利益。当时,民国政府仍处于国库极其亏空的状态,袁世凯四处筹措银两还债,日本趁欧洲各国无暇东顾的机会,单方面向袁世凯秘密提出了“二十一条”,企图趁其他国家参与混战之际扩大在华势力。
日本提出的条款规定,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承认日本在山东的一切权利;承认日本在伪满和内蒙的居住、经商、采矿等特权;中国所有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他国;中国政府聘用有能力的日本人担任政治、军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