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3)

2.重农抑商。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商务活动及因怠惰而贫穷的,全家没收为官家奴婢。

3.废井田,开阡陌,平赋税。废除井田制度,实行私有制度,准许土地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分配。

4.统一度量衡。“平斗、桶、权、衡、丈、尺”,制造标准度量衡器。

法令拟好之后,秦孝公没有立即颁布,他担心人们对实行新法有怀疑,为了让全国上下了解自己变法的决心,批准商鞅首先干了一件事,让人在栎阳城的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于旁边贴一布告:有能将此木移至北门的赏十金。消息传开,人们都纷纷赶来看热闹,许多人边议论边摇头,不相信移动这么一根木头就会获得十金,无人动手。于是商鞅又让人把“十金”改为“五十金”,人们更加疑惑了。终于有一人试探着将这根木头移到了北门,结果得到了五十金的赏金。于是人们奔走相告,终于全秦国都知道了:商鞅说一不二,新法不欺。

取信于民,对于调动积极性是必要的。这种方法当然不能乱用。既然用了,就一定要按约兑现,所谓“言必信,行必果”,否则一旦失信,已经鼓起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后果将不堪设想。北宋时的一位著名改革家王安石,曾深有感触地写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当变法令实行一周年的时候,秦国对变法产生不满的有许多人,连秦太子也不满变法。后来太子触犯刑律,商鞅说:“变法不能实行,实由于贵戚带头犯法。”本应刑罚太子,但太子是储君,不能施刑,便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从此,人们不敢再违法了,变法令才得以继续顺利实施。

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有怨恨。赵良曾预言,商鞅因太子犯法而刑其傅、黥其师,得罪了太子,将有后祸,劝其归还封地,退隐归农,积德行义,或可免祸。商鞅不听。

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公子虔等诬告商鞅叛变,派兵捕商鞅。商鞅逃到关下,欲住旅舍,旅舍不许。因商君之法规定:不了解其身份,不能留宿。商鞅叹气说:“做法自得!”又逃到魏国,魏国人怨他欺骗公子昂而破魏师,不接受。他又回到秦国,后被捕,秦惠王便车裂商鞅。

阅读启示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列国变法中最全面、最深刻、最彻底的一次,不论是在秦国的发展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没有变法改革,就不会有秦国的强大,也就不会有中国的统一。在变法前,秦国还是处于半野蛮状态的落后国家,实行变法使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正是进行了变法,才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