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失去父亲的孩子(2)

保罗·格林加德[25]曾发表过类似的观点:

[25] 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2000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科学界以及其他领域中很多最聪明的人都不顾一切倾其一生去追逐一个目标,他们这样做的原因通常跟童年经历有关。这些经历引发了他们脑中对自身内在价值的严重怀疑……那些极富创造性的人中有相当多的人童年过得很凄惨,这个比例如此之高,我一直倍感震惊。

弗里茨·哈伯可谓是工作狂,他认为“工作是那些遭受物质和精神痛苦的人的避难所”。

另外,理查德·费曼[26]这样描述他的推销员父亲:

[26]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65年物理学奖得主。

我们家里有《大英百科全书》,当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父亲)通常让我坐在他腿上,给我读里面的段落。比如说,我们会翻阅有关恐龙的知识,也可能是讨论雷龙或者雷克斯霸王龙之类的。我们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你看“这个家伙有25英尺高,头有6英尺宽”,然后他会停下来说“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如果它站在我们的前院里,它能高到把头伸进窗户……”

我们经常去卡兹奇山……父亲回到家后会带我去树林里散步,告诉我发生在树林里的各种有趣的事情。他指着小鸟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这是一只棕喉鸫,用葡萄牙语讲它是……;用意大利语讲它是……;在汉语里它是……;在日语里它是……”等等之类。他说“现在你知道了所有你想知道的语言里这只鸟的名字,但就算你都知道了,你对这只鸟还是一无所知。你只是知道不同地方的人如何称呼这只鸟。现在,我们去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色萨·米尔斯坦[27]跟父亲也有同样亲密的关系。他的父亲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14岁时从乌克兰移民到美国。米尔斯坦在1980年获得沃尔夫奖时,带父亲一起到了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国会发表致谢演讲时,米尔斯坦感谢了父母对自己的支持:

[27] 色萨·米尔斯坦(Cesar Milstein):1984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这时候,他(我的父亲)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走到演讲台上,亲了我一下。这让我很尴尬,但是观众们很喜欢!

所以诺奖获奖者是这样一群人,有的人挺过了丧父之痛,活了下来;有的人跟父亲感情疏远,备受折磨;有的人跟父亲关系融洽,从中获益良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