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传统说法认为,成年时期获得的成功是对童年时期某种缺乏的补偿。乔治·沃尔德[21]曾特别谈论过这个问题:
[21] 乔治·沃尔德(George Wald):196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我们真正想要的并不是诺贝尔奖,而是关爱。你认为一个人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是因为缺乏关爱。一直以来,都极度渴望被关爱,所以最后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一个安慰奖。
我们无从得知有多少诺奖得主从小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长大。但的确有少数获奖者是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中长大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曾采访过91位非常有创造力的人物,其中包括几位诺奖获奖者。他发现,在他的样本中30%的男性在童年时期失去了父亲或母亲。
有两位诺奖得主的母亲拒绝跟他们的父亲结婚:从前文我们得知,马里奥·卡佩奇的母亲就是其中一位;另一位是1971年和平奖得主、德国政治家维利·勃兰特的母亲。至少有40位诺奖得主在11岁前失去了父亲,这个数据是平均数据的两倍。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22]还没出生父亲就去世了。贝尔塔·冯·苏特纳[23]和约翰·诺斯洛普[24]也是遗腹子。很多人推测说,正是因为父亲的缺失或缺席激发他们获得了这样的成就。让-保罗·萨特年幼时父亲也去世了。萨特说,如果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毁了我。我很庆幸他年轻时就去世了”。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这些获奖者的成功是对他们母亲能力和奉献的赞颂。
[22]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1970年文学奖得主。
[23] 贝尔塔·冯·苏特纳(Bertha von Suttner):1905年和平奖得主。
[24] 约翰·诺斯洛普(John Northrop):1946年化学奖得主。
很多研究者曾考察童年时期失去父母和成人精神病理学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一些研究的确表明童年时期失去父亲和成年时期的抑郁有关系,但大部分研究都无法证明这一点。在一项相关研究中,克里斯托弗·坦南特总结说,“如果把混杂变量纳入考虑,长期的精神病性状态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W.R.伍德沃德曾经研究过科学天才和失去父亲或母亲之间的关系,但他并未发现任何意义显著的数据结果。有趣的是,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在童年时失去了父亲或母亲,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哥白尼、牛顿、莱布尼茨、冯·洪堡和爱丁顿都失去了父亲;帕斯卡、波义耳、惠更斯、卡文迪许、普瑞斯特里、拉瓦锡、凯尔文和麦克斯韦都失去了母亲。
也许孩子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要比父亲是否缺失更重要。伯尼斯·伊杜生曾对40位科学家展开研究,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这40位科学家之中有19人(47%)并不太了解自己的父亲”。S.M.西尔弗曼的报道称,这一系列研究清楚地表明了物理学家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和逃避,他们更喜欢物理定律的确定性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