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坎的奇迹(3)

“爱人者,人恒爱之”。苗民尊柏格理为师,视他如父,还称他为“拉蒙”(苗王)。

柏格理在苗民中的声誉和威望引起了土目们的嫉恨,他们多次试图谋害柏格理,甚至派人将他毒打致残,差点就要了柏格理的性命。

1915年,可怕的伤寒病席卷了石门坎地区,光华小学(即石门坎小学)的300多名学生有80多人病死。

面对瘟疫,当地群众甚至一些染病孩子的家长、亲友都因害怕而外逃躲避,柏格理却选择了坚守救护。

需要救护的人太多了,柏格理最终还是累垮了,更加不幸的是,他自己也染上了伤寒。

疾病让一个钢铁一般的人倒下了,形如朽木。

柏格理在他1915年7月5日写下的最后一则日记里写道:“昨夜和今晨都在下暴雨。学校里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考试。”

1915年9月16日,柏格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地留在了石门坎。时年51岁。

“他是我们的,让我们来安葬他,我们爱他胜过爱自己的父亲。”苗族的首领如是说。柏格理所做的一切,很容易让人想起圣经中的一句话:“一颗种粒如

果没有落在地下,就永远只是一颗;如果埋进土里,就会萌芽、生长,孕育出更多的种粒。”

如今的威宁不仅是省委书记挂钩帮扶联系点、省直管试点县,还是“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在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以及市县两级的共同努力下,威宁发生了质的变化:

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完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得到了极大改善。

同时,威宁在这个不断努力和积淀的过程中形成了“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

作为贵州唯一一个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的县(彝族、回族、苗族),威宁呈现出了“策马扬威,祥泰安宁”的发展局面。

威宁各族人民融洽相处、和谐共荣,正在努力建设一个人心思进、社会向善、和谐安定、繁荣富庶的新威宁。

能够推开贫困这扇沉重石门的,还是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