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时代价值(3)

在张之洞逝世后百年有余的时光里,他的思想范式仍会不时地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投湖自尽,文化巨擘陈寅恪为其写下挽诗:“当日英贤谁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忠顺勤劳矢素衷,中西体用资循诱”。公开宣言自己“思想寓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的陈寅恪,在悼念亡友的同时,重新评价了晚清新政和张之洞的价值。

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又一次处于东西文化相撞的十字路口时,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在外衅屡起、民族危急、新旧思想交锋、中西文化冲撞的晚清,既宣泄出了士人学子心中强烈的民族情感,也照顾到了新旧双方的文化心理,对于中西文化的冲突起了一种缓冲作用。

陈寅恪等人的“中体”已不再是张之洞的纲常名教,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民国以来的“西用”范围,也早已越出洋务派的认识层次,这是我们民族的进步。

即便是今天乃至今后,“中学”和“西学”的问题仍将存在,虽然没有人能够凭空地给出所谓“体”和“用”的具体内容和比例,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充分说明:只有融合、吸纳才是真正的自强之路,单纯地固守或者单纯地否定与接纳都不会带来实际上的发展,孰体孰用,在立足根本的实践和摸索中自然会形成,会得到解答。最重要的就是方向错不得。

王阳明、张之洞都在自己的时代里“脚踏大地,仰望星空”,即知即行,成就了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

如果说有命运,那么时代就是每个人的命运。

脱离了自己所处的时代,任你三头六臂,任你超群绝伦,也几乎注定是悲剧式的结局。

“思惟省察不妄作,着实躬行不空想。”为自己所在的时代贡献正能量,人就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没有无缘无故而来的时代,也没有无缘无故溜走的时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