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入戏的观众(1)

在2010年香港书展上,爆出了一条轰动媒体的新闻。台湾名嘴陈文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韩寒看起来蛮帅,其实没有多少文化底蕴。对于上海世博的无知,显得浅薄和没文化。”此言一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一位是三十余年的台湾名嘴,另一位是人气超高的青年作家,两个原本并不太相干的人竟因此引发了一场媒体大讨论。

杨 澜:在你的眼中世博是这样一个具有历史和世界重要意义的事情,你会不会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来说他是浅薄无知的?

陈文茜:浅薄无知是因为那个记者,他可能个人是个韩寒迷。他说了一个前提,他说韩寒说,上海世博是给外面的观光客看的,给当地的人造成很大的不方便。我说这个不是太短视了吗?太无知了吗?你这个地铁的建设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多么重要,像台北第一条地铁,1994年建成,到现在台北的密度不到上海的十分之一。但像纽约、伦敦,它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国际大都会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就是地铁。台湾的朱立伦花多大的心血到各处游说,到现在为止一点儿进展都没有。

杨 澜:如果你要举印度地铁的例子当然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陈文茜:很可笑,基本上我觉得可能这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对于政府的某些事情感到不愉快。金融海啸影响了很多人对于生活的一些期望,也可能是贫富差距,所以他们对现状很不满,可是我希望以韩寒的影响力,他批评事情的时候,能够善用他的影响力。基本上像他这么有影响力的人,我觉得他应该更珍惜他的发言,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博客上面的人,然后啥事也搞不清楚,就写就说,完全不去思考上海世博所做的一些努力。我看到了全世界总共四家媒体,用他的话登在权威的国际媒体上来羞辱中国,这是他想要的吗?

在陈文茜看来,上海世博会是“全球视野下的精英大动作”,因此韩寒的批评未免显得浅薄、不负责任。虽然依然保留对韩寒的批评,但她也坦承,韩寒“叛逆的青春张狂”却也可爱,令人疼爱。

杨 澜:如果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因为可能你也看过韩寒写的一些东西,那从这位年轻人身上会看到一些什么你欣赏的地方?你也曾经访问过他是不是?

陈文茜:我们的节目访问过他,我个人没有。我看到一个叛逆的青春,令人喜爱,这个叛逆的青春呢……

杨 澜:似曾相识吗?

陈文茜:不曾相识,因为我从来没有像他那么帅过,而且我是个胆小鬼。

杨 澜:没有啊,你年轻时候也是很爱打扮。

陈文茜:可是我从来没有像他那么帅过,我从来没有他那么好的先天条件,像他那么英俊、那么帅。然后呢,他算聪明,很多回答很逗,那种叛逆的青春呢,令人疼爱。从我的年龄来看他,我没有觉得他一无是处,绝对不是的。

杨 澜:你会不会有某种对比,就是说在你年轻的时候,如果是对体制、对政治产生不满,是要承担一定个人风险来发出声音的。但是现在呢,更多的年轻人是可以通过网上来发一发牢骚,然后表现一些自己的情感,也会获得巨大的支持和回应。你是否会觉得他们有点暴得大名这种感觉呢?

陈文茜:不会,韩寒只会更出色,或者是其他的人会崛起,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淘汰了别人,别人也会淘汰我们。我从一开始,就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了不起,会屹立不倒。像李敖这样五百年来都只是他一人这样子的,我觉得后面有一堆的人随时可以超越你。所以我倒觉得在网络上暴得大名是很小的事情。我其实长期比较关心的是这个社会,我在2000年看到整个上海的浦东,那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后来每一年都去,眼见这十年来是全中国几百年历史里最快增长的繁荣期。后来看了整个外滩,我说,哇,上海真像个新娘一样,特殊的新娘,每两年就给自己变装一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