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彤们》 传承之路(1)

民乐如何传承、发展乃至创新,一直都是难题,而且是三个连环相扣的难题:没传承好如何谈发展?发展得不好如何谈创新?所以说,传承是一切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关部门就提出了“振兴民乐”的口号,三十多年来也着实做了一些事情:政府开始拨款,扶持那些民族音乐团体,同时在很多中小学设立少年民族乐团,那些通过乐器考级的学生也得到了入学加分的实惠——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民族乐器。其初衷的确无可厚非,但孩子们是真的喜欢乐器,还是由于加分政策的吸引而急功近利,终究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音乐是真诚的情感表达,是可以相伴一生的朋友。若不是出于挚爱而学习乐器,会不会在孩子们的心中过早地埋下虚伪和功利的种子?艺术能给生活带来灵性的滋养,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充实,变得自由,变得空灵,但如果一切都出于功利的目的,所有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我们是不是应该自问一下:振兴民乐是为了什么?而那些被振兴的又是什么呢?

教育中充满功利色彩已使人头疼,而社会上的盲从跟风与从业者的贪欲,也让传统文化的发展令人担忧——近年来,“国学热”热过了头,以古琴为代表的民族乐器,在传统文化的掩映下得到了飞速发展:各地琴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闹市街头,大有连锁经营、打包上市的气象,斫琴的多,教琴的多,学琴的也多……空前的盛况给人一种错觉,难道伟大的民族音乐文化真的要复兴了?我实在不敢苟同。看看那些粗糙拙劣的集体化教学模式,看看那一张古琴动辄就上百万元的虚高价格,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怀疑,这是在传承民族文化,还是在借机敛财?挣钱当然重要,但应取之有道,与其借着全民激情的“国学崇拜”而“横征暴敛”,我更尊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家政阿姨——这是业界良心。

或许这些话说得太远,早与笙事无关,我也曾问自己:会不会有些同行间拈酸吃醋的意思?可平心而论,我说这些话只是希望全社会自上而下的内心渴望,不要被虚张声势的文化泡沫所蒙蔽;不要让年轻一代忘记艺术那“真善美”的本质,而在浮夸功利的模式里失去了天真;更不要让那本已飘零落寞、所剩不多的古代精神,最终淹没在这名与利的旋涡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