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海其人其文——当代“武训”传奇(2)

同治七年,亦即1868年,武训将分家所得的3亩地变卖,加上历年行乞积蓄,共210余吊,悉交人代存生息,而后置田收租。他唱道:“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光绪十二年,亦即1886年,武训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决定创建义学。光绪十四年,他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子上学。当年招生50余名,分蒙班和经班,不收学费,经费统统由武训置办的田产收入中支出。看来,清末的物价还是很低的,武训的苦也没有白受,他的梦想终于成真,并且传为千古佳话。而今天的代海兄,情形却是大不相同。2011年,代海兄终于用自己多年积攒的稿费与卖画所得,在京城崇文门附近租赁一间办公室,办起了第一个纯粹民办的全国性的大型纪实文学期刊《 中国纪实 》。他请来了著名作家、文化名人担任编委,还雇请多位编辑,开始了办刊的工作。他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甚至累倒案头,依然坚持不懈。刊物终于面世,他悲喜交集、五味杂陈,捧着这梦寐以求的血汗成果,就像抱着自己难产的孩子。老来得子,实属不易呀!他禁不住泪流满面……不料,文坛诸种积习与文人心胸狭小之弊,很快彰显邪魔威力。刊物办了没几期,就有人发难故意捣乱,再加之入不敷出、开支难继,困难重重而停刊,代海血本无归,他无可奈何,只能苦笑一声,然后接着再办。一切从头开始,集资,请人,找挂靠单位,设法搞刊号等等,经过一年多努力,再度创办《 中华名家 》。刊物出来,他照例又亲自背上样刊,四处散发宣传,希望得到认可、支持。他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经年累月,乐此不疲。别人怎么看,社会如何对待,他似乎从不考虑、从不计较。这就是代海,一个不管不顾的文艺老小伙,一个只身闯荡京城的文学漂泊者。他对于文学的热爱与执着,胜过了许多专业人士和手握实权的文学贵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