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意境(境界)研究热降温(3)

( 3 )陈良运在其《 中国诗学体系论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中,认为王国维的“境界”具有“深邃的感情”( 第330页 ):又说“诗人创造了自己的意中之境,他把意中之境转化为种种美的信息留于纸帛之上,读者接受那些信息之后,用它们重新组合自己的意中之境”( 286页 )。

( 4 )陈圣生在其《 现代诗学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第三章《 意象和意境 》中,将意境和“比”、“兴”相提并论,又说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把“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第四十二则 )“当作衡量意境有无的重要标准”( 陈著162、163 页)。

( 5 )蒲震元说:“意境是特定画面及其在人们头脑中表现的全部生动性或连续性的总和。通俗地说,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 见蒲著《 中国艺术意境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1页 )

( 6 )童庆炳在其《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认为王国维说的“境界……所达到的范围是‘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它的诗意空间是非常辽阔的”( 30页 )。

( 7 )夏昭炎在其《 意境概说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中说:“意境是创作主体吸纳宇宙人生万象而在内心咀嚼、体验所营造的、含探蕴于‘言’内、留余味于‘象’外,能唤起接受主体对于宇宙人生的无尽情思与体验,以致形而上地领悟的召唤结构以及这一结构所引发的艺术世界。”( 25页 )

( 8 )蒋寅在其《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 北京,中华书局,2003 )中说:“意境的本质就是具有呼唤性的意象结构,情景交融的结构方式形成了中国诗意境的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等一系列美学特征。”( 25页 )

( 9 )黄景进在其《 意境论的形成——唐代意境论研究 》( 台北,学生书局,2004 )中指出“意境必须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又须有形象之外的深远意味”( 242页 ),梅圣俞论诗,要求“写景贴切逼真,并蕴涵言外之意,正好是意境的最佳说明”( 243页 )。

上面所引各家对意境( 境界 )的解释,都着重“言外之意”。换言之,有意境的作品,就有言外之意、言外之味,有暗示性、象征性,有“深邃”、“深远”的意味,能引起读者的联想。《 辞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对意境的解说,无形中正整合了各家的大同小异的意见,现引述如下:“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中国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笔者必须指出,上述各家,以及《 辞海 》对意境的解释,都带有相当的创造性,颇为偏离了《 人间词话 》的重心。《 人间词话 》第六则云:“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个说法,和意境之具备暗示性、具有言外之意,并无必然之关系。《 人间词话 》的绝大部分内容,也与言外之意的论述没有直接的关系。只不过第四十二则评论姜白石的词时,说白石“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这才使各家对王氏意境( 境界 )说的诠释,有了个焦点,甚至成为唯一的焦点。正如笔者在《 〈 人间词话 〉新论 》指出的,作品的意境( 境界 )如何如何,意即作品予人的整体印象如何如何。《 人间词话 》第二十九则论及秦观的词:“少游词境最为凄婉。”笔者评论道:这样说,“等于说秦观的词,整体上予人凄婉的感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