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意境(境界)研究热降温(2)

( 1 )蓝华增,《 说意境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4。

( 2 )刘九洲,《 艺术意境概论 》,1987。

( 3 )林衡勋,《 中国艺术意境论 》,1993。

( 4 )蒲震元,《 中国艺术意境论 》,1995。

( 5 )夏昭炎,《 意境 》,1995。

( 6 )蓝华增,《 意境论 》,1996。

( 7 )薛富兴,《 东方神韵——意境论 》,2000。

( 8 )古风,《 意境探微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 9 )夏昭炎,《 意境概说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 10 )黄景进,《 意境论的形成——唐代意境论研究 》,台北,学生书局,2004。

显然,意境研究者形成一支庞大的学术队伍。浩浩荡荡的大军,战果如何?笔者读过的意境论述文章,只有上述统计数字的极少一部分,如果可据此即下判断,则我只能遗憾地说:几乎是“千篇一律”。论意境的文章,其内容大抵不出下面几项:意境一词的渊源;其观念的“发展”;意境、境界二词的异同;意境、情景、意象等各词的异同;意境与典型的异同;王国维《 人间词话 》的意境说;意境说在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写下这样一段文字:“1995年在张家界开全国鲁迅研究学术讨论会时,有同仁要我谈谈历时九年、编撰《 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的感受。我在一再催促下终吐真言:‘八十余年的鲁迅研究论著,百分之九十五是套话、假话、废话、重复的空言,顶多有百分之五谈出些真见。’话一出口,全场哗然,鼓掌喝彩者有之,坐卧不安者有之,暗暗斥责者有之。林非先生为照顾大局,说我发言欠妥,我也表示数量统计有误,暂时收回。后来经再三统计、衡量才发现,我所说的真见之文占百分之五,并非少说了,而是扩大了,其实占百分之一就不错,即一百篇文章有一篇道出真见就谢天谢地了。”( 转引自韩石山《 少不读胡适,老不读鲁迅 》,北京,友谊出版社,2005,57页 )

不幸的是,意境的论述,就我读过的,也尽多“套话”,“重复的空话”以至“废话”,而且似乎比鲁迅学论述的多。鲁迅作品数量多,一生经历也丰富,可资讨论的材料庞杂,而结果引出大量的套话、废话、重复的空言;意境这个概念或“范畴”,至少就我而言,其意涵并不复杂,其理论含金量并不丰盈,陈陈相因的讲解,哪能不套话、废话、空言一堆堆、一篇篇?“意境”研究者大军压境,把“意境”压扁了!

上面这段文字,读之者“哗然”或“暗暗斥责”的,一定不在少数,甚至有人会公然斥责。余岂好辩哉,不得已也!拙作《 〈 人间词话 〉新论 》发表于1975年,下面引述1980年代至今二十多年来多位意境研究者对意境的解释,以见其大同小异。

( 1 )宗白华在《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中说:“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见宗著《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8页 )

( 2 )张少康在《 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中说:“我国古代艺术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真实实景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造成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传神美,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见《 北京大学学报 》1983年第四期;1999年张少康在其北京华文出版社出版的《 夕秀集 》中,重申这样的观点,见169页 )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