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词话的印象式批评(3)

诗话词话描述雄浑、婉丽、飘逸、沉郁等印象时,常常把这些形容词和气象、意象、意境、情景等语连在一起,例如:《 四溟诗话 》卷二曰“气象雄浑”;《 饮冰室诗话 》( 台北中华书局版第89页 )曰“气象壮阔”;《 说诗晬语 》卷上第八十则曰“意象孤峻”;《 白雨斋词话 》卷一曰“意境……沉郁”;吕天成《 曲品 》卷下曰“情境……激畅”,又曰“情景真切”( 《 曲品 》属曲话。就广义言,曲话亦可与诗话词话合论,因为同属于一个传统。下文偶然还会引用曲话中的材料 )。气象、意象、意境、情景等词有一共同特色,就是均为复合名词,每词的首字抽象,末字具象。抽象的是气、意或情,指作者或作品所蕴含的情意之类的东西;具象的是象、境、景,则为作品所描写所经营的景物、事象、境况之类。而意与境合、情景交融,二者浑然一体,是最高的创作原则。任何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毕竟离不开抽象的情意和具象的景物、事象和境况。所以,每一个这类术语所涵摄的,可说就是作品全部的内容。诗话词话作者说某某作品的意象、意境( 亦即王国维所说的境界 )或情景如何如何,不啻即在描述他对该作品的整个印象,亦即作品的整个风格。

与意象等术语同出一源而性质略有不同的,则为神韵、气韵、风致、风调、风力、风格、格调、气格、情致等词。这些术语更常常和雄浑、飘逸等形容词携手合作,以描述对作品读后的整体印象。由于神、气、韵、致、风、格等都是抽象名词,听起来难免使人有神秘不可捉摸的感觉。这些抽象名词,在诗话词话作者笔下,可以自由排列组合,比七巧板还要灵活。倘若再加上一二其他字眼,效果简直如万花筒一样。下面所举,都是据实从诗话词话摘下来的,并非出于笔者的杜撰。请看这个抽象的花花世界:风韵、风神、风味、风调、风致、风度、风力、风骨、韵味、韵致、韵度、格韵、意趣、意兴、意味、意气、气势、气韵、气调、气格、气骨、骨气、神气、神韵、神味、神情、神理、神骨、情韵、情味、情致、兴味、兴趣、骨力、格致、格制……

论者常訾议诗话词话的用语含糊不清,上面这些词语,其间含义上的差别,的确黄河之水清了,还辨个不清。中国文字极多单文成词,握管之士,任意撮合,这是谁也阻止不了的。我们不能阻止这种任意撮合的修辞法,又很难彻底辨清各个近似而不尽相同的词语的含义。望着这浩瀚的辞海,兴叹而外,有什么办法呢?《 四溟诗话 》既用“骨气”,又用“气骨”,其间分别何在?“骨气”是锺嵘《 诗品 》评论建安时代曹植的诗时用的,这词使人联想到建安风骨。骨气与风骨如何不同?解答此问题之前,得先明白到底什么是“风骨”。可是《 文心雕龙 》《 风骨 》篇篇名二字的含义,近人仍然争个不休。从“风骨”套出“风神”,从“风神”套出“神韵”。而王渔洋的神韵说,连生在渔洋数十年后的翁方纲都没有办法完全了解,今人如郭绍虞、朱东润诠释时掷笔三叹,也就非常令人同情了。( 有关神韵二字的释辩,可参看拙作《 中国诗学史上的言外之意说 》一文第五节。 )然而,“神韵”真义未明,半路又杀出个“骨韵”来——此词在《 白雨斋词话 》卷二和卷六至少一共出现了四次。

掷笔三叹之余,好心肠的行家应该告诉普通读者一个诀窍:与其永远纠缠不清,不若大刀阔斧。上面这些名词,至少有一半可以用简简单单、现代最为通行的意境或风格二词概括和替代。走出印象式批评的文字迷宫之后,我们还会醒悟到:这些乱人眼目的名词,不过是印象式批评家利用来表达雄浑、飘逸等印象而已。中文句法素多骈四俪六的结构,气象雄浑、风韵飘逸,四字一句,读起来总比只有雄浑和飘逸二字一句过瘾。换言之,气象、风韵这类字,率多只是陪衬物而已,雄浑和飘逸这类形容词,才是批评家真正要传达给读者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