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

在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著作中,超过四十位作者共襄其事,各任其劳,参与整部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一些观点或者诠释上的分歧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怎么解释十五世纪的文化荒原呢?它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偏执破坏的结果,是蒙古统治的后遗症,是内部惰性,还是所有这些因素的混合呢?或者十五世纪并不完全是文学和艺术的空白时期?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十五世纪的文化样态。而事实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各个观点都揭示了这一复杂多面问题的一个或者多个层面。所以,我并不坚持观点的绝对一致性,我坚持的只是论据的严格组织。

作为主编,我详细审阅了所有的五十五章,给其中的大多数章节增加了内容,同时对一些章节进行删减。为了保持整体融贯性,我也在必要的地方进行了文体上的修改。令人欣慰的是,1996年6月这个项目开展之初,我给作者列出了比较明确的写作说明,所以绝大多数章节都不需要进行大的修改。

由于这是一部文学史,所以不可避免会包含数以百计的日期。有些情况下,事件发生的具体日期是清楚的,而有一些只有大概年份可以确定。由于中国古代采用农历(经常会出现闰月),而当今国际上通用公历,这经常使得某些事件的确切年月日(比如某位统治者的起讫时间,某位诗人的生日或去世日期,等等)成为悬案。另外,有时候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学者的观点也莫衷一是。虽然在年代时间上有这些困难,我们还是尽可能做到前后一致并精确。

本书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处理,也需要开宗明义先解释一下。首先是中国古人有很多名字这一问题。除了极少数情况,本书通常采用名。但是,要指出的是,许多作家以其他名字闻名于世,比如室名、斋名,以及大量外号,等等。除了作家的本名之外,最常见的还有字,即男子成年之后得到的名。

出现在斜体字之前的五角星★表示,它是对古代发音的尝试重现。

在这里有两个与部分书籍相关的术语需要介绍。“卷”这个词在讨论汉字文本的时候到处出现,因为古代早期,手写文本是卷起来的,直到约十一世纪,成册的木刻图书才越来越常见。虽然后来的图书不再成“卷”,但是“卷”的用法延续了下来。“卷”这个词在英语中一般翻译成chapter、volume和fascicle。但后两个名词代表的文本一般远长于“卷”,所以读者可不要把八卷的一部作品想象成有8 volumes,或者甚至6 fascicles那么厚。fascicle(来自拉丁文,意思是一小束)这个英文字最对应的汉字应该是另一个经常会遇到的目录学术语译名,即“册”字——意指一部书订在一起的多个部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