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随着美国大众对中国文化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多的东亚裔美国公民开始对自己原民族文化遗产感兴趣,许多人希望能够读到一部全面而且目标多元的中国文学史。最理想的状态是,这是一部当所有专家和非专家需要获得中国文学的文学类型、作品文本、人物和运动方面的背景知识时,都能够依靠的一部参考书。《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初衷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

本书与早先的中国文学史(这些都已经在市场上绝迹了)不同,它尽量避免对文本的大量征引。现在市面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学作品都已经有大量优秀译本,精粹的选本也出了不少。对这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找到相关作品,所以本书中没必要附上冗长的引文段落。这部中国文学史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提供基本信息。这样,本书能成为中国文学专业的研究者、爱好者可信赖的工具书,使他们能在历史语境中得到中国作家和作品的基本事实。

本书的语境和概念框架使其有别于各种中国文学的手册、指南、词典和百科全书(很多都各有特色,是很好的参考书)。《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组织编写旨在成为《哥伦比亚中国传统文学选》(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1994)和《哥伦比亚简明中国传统文学精选》(The Shorter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2000)的补充。它从中国文学的语言和思想基础开始,然后展开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文论的讨论,最后是大众文学和周边影响。书中对长久以来被轻视或者忽视、但是对深度理解中国文学十分重要的一些方面作了特别的强调。比如,我们关注了神鬼现象(见第六章和第二十九章),因为这是中国文学灵感中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同样,民间和地方的文体和文类也得到重视,因为它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也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强大动力(参见第五十章和第五十一章)。还有一些关键的时期和人物也得到了较多关注,比如十七世纪的王士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鲁迅,还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见第二十一至二十三、三十八、四十章),因为这些主题关涉到重大的文学变迁和转型。和《哥伦比亚中国传统文学选》一样,本书希望在一个全景式的年代框架下,进行主题式的探索。我们并不给每一章套用整体划一的公式,相反鼓励每一章的作者运用他们的材料建构出各自的样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