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美国,虽然还在媒体当记者,工作形态和节奏大不一样,个中的转型过程,我从未听他说起过。但在专栏中,他眼中的美国社会生活事件,给我们的读者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视野。
维杭的文章不轻易下结论,他从一个事件开头,到一个故事结尾,很少发议论,从不强加他的观点于读者,所有的观点都在他的事实之中。这应该说是美国人的新闻报道方式。
他更像是用随笔的方式来叙述,他的见解深刻而准确,角度把握恰到好处,这都是用两个完全不同代码和不一样的话语体系的记者阵地上摸爬滚打练出来的。
这二十多年来,维杭的写作一刻都没有停过。他才思敏捷,你出命题,他飞快应答;你不命题,他更迅捷。
至今,他在海内外各地的十几家中文报刊上开专栏、发作品,已结集出版的作品有《美利坚传真》《美国写真》《美国神话:自由的代价》《世纪之吻》《美国到底有多美》《在自由的旗号下》《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三十年陈,还说的是他的文笔。
维杭是枚文艺青年。文艺青年是一种范儿,和年龄无关。
他的文艺范儿已练就四十年。上个世纪70年代,他可以称之为诗人。也写过杂文。那种对文艺的热爱,一直燃烧至今。他对文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一生和他的未来。
维杭“文革”结束后考上浙江师范大学,毕业时被省教育厅看中调到《浙江教育》杂志社当编辑,后来参与创办《浙江教育报》,从记者一直做到副主编;几年后又去《江南游报》当编辑部主任。他古文功底好到可以编撰校注《历代竹枝词》,是个杂文、游记、诗歌、随笔无所不能的家伙。
一个评论家对他的作品说过一句话: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写一手好散文。好吧,请允许我在她的名言后面添一句,不是每一个散文家、诗人都有这样睿智的思想,深厚的情怀,锐利的视角,独到的目光的好不好。
昨天,我从清晨七点开始读他的文章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期间不断地被琐事撕开:在路上,来人,商量事情,开会,吃饭……我和那些文章一会儿分开,又黏合;打散,又聚拢;断裂,再重合。
我承认,我对太“奥巴马”的东西不怎么感兴趣,其他的,几乎每篇都很好看。
我迫不及待地滑动着iPad,我甚至没觉得它们是某种写作的文章,因为里面都是案例、故事和事件。
很抱歉我不打算像一个评论员一样,把维杭的文章归纳提炼然后拎出来逐个点评。我只说我对这只鸡的大概印象。因为鸡蛋现在离你仅一页之遥,用不着我再挑几个一一敲开来说:啊,看这蛋黄和蛋白色泽多好……
我相信你的眼光。
也请你相信我。
相信他。
徐晓杭
2015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