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材的正确选择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吸收古代经典中的精华并活用它们呢?
孔子一直倡导选用基本教材并用心去记住它们。孔子门下学生们的教材有两本:一是《书经》(又称《尚书》),另一本是《诗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高经典阅读能力的一个要点,就是选好教材。一旦选错,一切努力皆化作泡影。大学里的讲义一般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选定教科书,并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向学生们下达指示。教师选定教材,是背负着重大责任的。孔子始终如一,将《诗经》作为教材。这种选择背后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期待,直接化作培养弟子们阅读经典能力的强大动力。
孔门弟子众多,水平各异,其中不乏具有强烈个性的人,也并非个个都像颜渊那样出类拔萃。
有一天,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你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励志,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世之盛衰,可以让人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可以让人懂得怎样控制怨情直露。近则可用以侍奉父母,远亦可用以侍奉国君;还可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习性)。
孔子反复教诲我们,《诗经》这部经典有多么出色,多么实用。他那种对经典的执着,正可谓“思无邪”。正如孔子跟他的弟子们的对话,想必是“意志的执着与否”。孔子问弟子:“你们认为为师的博学吗?”弟子们答:“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我只是始终如一罢了。”
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就在于他非凡的执着。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表达,就是“吾道一以贯之”。其实,养成经典阅读的能力,跟孔子说的“一以贯之”的执着相通。
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因人而异,哪怕说的是同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然而,在学习掌握经典的问题上,孔子从来都是说同样的话。
孔子对自己的儿子伯鱼说:“你学《诗》了吗?不学《诗》,就难以表达自己的主张。”孔子对其他弟子也进行同样的教育,并不对自己的儿子搞特殊化。
通往经典的大门对任何人都同样敞开着。对这一点是否真正铭刻在心,关乎人格形成。出身如何、素质怎样,都不是问题。这就是经典阅读能力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孔子选定《诗经》为核心教材,让人觉得饶有兴味。道德、情感和审美三者合一,正是孔子喜爱的诗篇,那是能够感化人、驱策人的铿锵有力的诗的语言,将它们铭刻在心,可以毕生鼓舞我们,并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要知道,诗歌里蕴藏着语言所具有的本质的力量。孔子还对伯鱼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你学《诗经》里的《周南》和《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和《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立,既看不见前面,也不能前进。)孔子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强烈的信念,即学习经典当为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