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实践的经典阅读能力(5)

4.怎样看透人的本质?

人生在世,有一样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识人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经营管理方面,婚姻啦、社会上的交往啦,各种生活场合都要求我们具备这种能力。实际上这种能力往往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在经验积累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的。然而,识人的能力,提高起来确实不易。

说到怎样观察人,涩泽荣一先生举出以下三部经典。首先是江户时代儒学家佐藤一斋《言志录》中的一句话,“初见时相之,人多不违”,即观察一个人,第一次见面的印象很重要。如果我们将此言铭记在心,与人初次见面之时用心观察,对对方的为人就会看得比较清楚。

其次是孟子鉴人的“肉眼观察法”,即看人眼中是否有荫翳,眼神是明澈还是混浊,由此来判断其心智是正是邪。看对方的眼睛是否混浊虽然属于一种感性的判断,却是提高自身判断能力的出发点。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磨砺识人的能力,那么孟子的教诲就会成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技能。凭观察眼睛去鉴定一个人,涩泽荣一先生认为这种观察方法很准,“只要观察人的眼睛,此人是善是恶,是正是邪,可知大概也”。可见其中有一种将经典的教诲化为己用的自信。

第三是来自《论语》的人物鉴定法,即“看”某人表露于外的行为,判断其正邪善恶,再进一步,“观”其行为动机。“观”就是“观察”,比起“看”来,更需要深邃的洞察力。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去观察此人究竟为何心安理得,究竟因为什么而满足于生活的现状。

一观行为,二察动机,三析其心安理得的原因。若是自己被人这样观察了,我们会有一种被看透的感觉。孔夫子将观察人的要点明确归纳为以上三点,实在让人钦佩不已。

佐藤一斋和孟子的观察方法简单明快,而若要真正看准一个人,涩泽荣一先生认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孔子的识人术。经典文本中,既有具体的,也不乏抽象的表达。我们可以挑战不同水平的文本,试着将其中教授的文本化为己用。

当有人突然问“你是怎样看透人的本质的”时,一般情况下,在那一瞬间你会略微迟疑,想一想再回答。如果是平时依据经典业已掌握了人物观察法这一技能的人,就能够立刻做出回答。

当然,完全只根据自己的经验作为观察标准的人也有。可事实上,这种人毕竟不多。大多数人一般不具备识人的眼光,所以说,仅靠经验来观察毕竟有局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