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你们祈求,就给你们
涩泽先生的经典阅读法,我们也照样能借鉴应用。既然已经当着朋友的面宣称“《论语》要活学活用一辈子”,那么你就得动真格儿地去“认真阅读《论语》,听中村敬宇先生或者信夫恕轩先生的课”。先当着众人的面拍胸脯说要活学活用《论语》,再去从头开始阅读。我倒不认为这是什么旁门左道,反而觉得这样做是经典阅读之王道。作为学生,步入社会之前要广泛涉猎经典。以后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或者面临人生重大选择,则开卷重读,求助于经典。你会邂逅恰如专门为你准备的那些警言妙语。
这样的事情貌似偶然,实为必然。那种貌似幸运的邂逅,也就是serendipity,会让我们产生不懈追求的渴望。《马太福音》第七章第七节中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圣经》里的金句,就经典阅读而言也不失为真谛。
想象自己正在跟作者一对一地推心置腹。这对阅读经典来说非常重要。也许你会担心自己读不懂,殊不知,这样的心理恰好妨碍了你与经典之间的某种命运的相遇。在这个问题上,学者、研究者们要是真正能够成为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机遇牵线人就再好不过了,可实际上他们有时也会教训别人“不懂就不要乱意会”,有意无意地妨碍和阻挠这种命运的邂逅。涩泽先生曾经批评过,有的学者故弄玄虚,将《论语》搞得深奥难懂,不让商人和农民去读。其实这样的学者就跟讨厌的看门人差不多,看门人堵在大院门口,谁也见不到孔夫子。
其实孔夫子通情达理,而且为人相当随和,不管是对商人还是农民,他都乐于当面施教。孔子的教诲其实既简单又实用。
这种“见面”或者“面谈”的感觉,是一种结合自己的情况阅读经典的窍门。换言之,也就是不将经典当作书本,而是当作人来看待。你完全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位特意安排出时间跟你一对一面谈、教会你许多事情的热心肠的好人。只要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你跟经典的距离就大大缩短了。
如果你想要有一种确切的真实感,觉得经典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对你讲述,那么大声朗读的办法最见效。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一经朗读,它立刻会变成“讲述”。通过朗读,语言就会变成声音产生回响。明明是自己在朗读,但你会感觉到作者的话语“解冻”后那种“鲜活”魅力的苏醒。
朗读之后,有一部分句子已铭记于心。你会感觉到经典的作者已经住进了你的内心世界,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栖居在心里的那些经典就会为你提供有力的援助。这种获得援助的感觉,也是经典阅读能力的一种佐证。
经典的好处,还在于它允许我们做出多种多样的解释。一部作品既然被称作经典,就必定有别于某些含义单一的文章,经典兼容并蓄,给予我们解读的快乐。由于时代相隔久远,阅读经典时会遇到一些看不懂读不透的部分,这反而让我们有了解读的自由和空间。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自在地解读,这正是阅读经典的一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