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银行诞生记(7)

在组织制度上,钱庄没有采用一般银行惯用的总经理负责制,而是承袭一贯沿用下来的封建“八把头制”。监理之下设经理,负责具体营业,比经理低一等的是协理和襄理,再往下就是“八把头”,分别是清账、跑街、钱行、汇划、洋房、银行、信房、堂室,最底层还有学徒和栈司。钱庄一直有一项传统的“宕账制度”,即允许透支。这样一来,钱庄大凡有点权力的人都以宕账为名,拿着钱出去做投机生意,这给钱庄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钱庄里的经理往往大权独揽,取得股东信任之后就把“八把头”的重要位置都安插上自己的亲信,以便于自己利用宕账做一些投机倒把的买卖。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经理的亲信们大都帮着打“马虎眼”,而一旦遇到金融风潮,就难免殃及根本。比如胡雪岩囤积生丝失败引发了挤兑风潮,直接造成上海南北市的78家大钱庄仅剩下10家。

钱庄在经营方面的营运资金少,一向轻视存款,所需的大款额都靠从外国银行拆借,更没有科学的准备金制度,所以经受不住经济起伏、政治动荡与自然灾害的袭击,非常容易倒闭。它的账务制度也有很多漏洞,不方便清算核查,有了问题也不容易发现。

在上文提到的橡皮风潮之前,还发生过倒账风潮、贴票风潮等,让我们一一道来。

所谓倒账,就是金融机构放出去的账收不回来,而蒙受损失,也叫“吃倒账”。

倒账风潮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次金融风暴,发生在公元1883年,此时中国的金融业正处于学步期。“红顶商人”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就葬送在这时,而成立不久的上海平淮股票公司也自此成为历史。“倒账风潮”对上海的金融业来说更是一个噩梦,南北市78家钱庄到年底仅剩下10家在维持营业,“上海百货无不跌价三五成,统市存银照常不过十分之一二”,受害范围北至京津,南至广州。

其实倒账跟钱庄的经营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旧时的钱庄不重视存款,即使吸收存款也多是活期或者短期,可用资金并不多。但是钱庄对于放款却很积极,贷款数目往往高出其本金许多倍,而且放款时不重视抵押品,而是看重客户的信誉度,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受到影响。按照行业传统,钱庄的老板负有无限赔偿责任,一旦投资失败的话,不能像现在一样申请破产,必须把自己的私家财产也拿出来还债,这样就加剧了危机的恐慌程度。

19世纪中后期,晚清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之后在全国各地创办了很多工矿企业。由于是官办企业,而清政府资金又不富裕,于是这些企业就通过对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进行融资。这种官办企业的股票一开始很受欢迎,大量的资金从钱庄银号流到股市。但是后来,因为这些亦官亦商的企业先天治理机制就不完善,加上经营者政企不分、管理混乱而经常出现亏损,所以很多公司的股价上冲之后,就一路反反复复下跌,给投资的钱庄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1883年初,上海老字号金嘉记丝栈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随后几个月里几十家大小商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成多米诺骨牌倒下之势;年中,大力投资房地产、坐拥多家房产公司的大买办徐润,在房产和股票投资上出现巨大亏损,引发了倒闭连锁反应。大商号、大公司的巨额亏损致使数十家放款给他们的钱庄吃了倒账,纷纷紧缩贷款,收回旧贷。钱庄突然收贷使得很多商户周转不开,纷纷倒闭,商户的倒闭又给钱庄带来了更多的倒账,如此循环,导致了这次“倒账风潮”。年末又传来“红顶商人”胡雪岩产业链崩溃的消息,更是把这次金融风潮推上了顶峰。

“贴票”的字面意思是“贴钱兑换票据”,是近代钱庄的一项业务,与如今银行的定期存款业务大同小异,是钱庄以高利息广揽储蓄的做法。早年首创贴票业务的上海协和钱庄规定,储户存入钱庄98元,即得庄票一张,半月后凭庄票可获得100元现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