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在上海大肆宣扬购买橡胶股票的美好前景,还不停地把伦敦橡胶市场的行情传播到上海。如此一来,不光上海的商人相信了,连上海的洋人、洋行也卷了进来。上海人管橡胶叫做“橡皮”,所以国内一些洋行也都在门口打起了广告,写着“代客买卖各种橡皮股份”。
数不清的人被一夜暴富的神话驱使着来购买橡胶股票,连一些不知道橡胶是何物的人道听途说,都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购买热潮中。上海橡胶股票的热卖也刺激了伦敦的橡胶市场价格,两边的泡沫都在迅速地膨胀着。
风潮的始作俑者是英国奸商麦边成立的兰格志拓植公司。清末报人姚公鹤曾在《上海闲话》中这样描述兰格志拓植公司:“当橡皮股票公司成立前之数月,上海华洋各报发表一长文,名曰《今后之橡皮世界》,洋洋数万言,极言世界橡皮之需要,及未来30年预算之求过于供。彼时中外新闻记者,不知该著作者之别有命意,以为将为世界实业大放光明也,则亦著论以怂恿之。……然当时普遍舆论,对于该公司虽有种种猜测之词,固绝对不疑为诈欺取财也。又未几而股票涨价矣,又未几而飞涨矣。”③
一向谨慎的麦加利、汇丰、花旗等外资银行也开始承做橡皮股票押款,钱庄更是不遗余力地投入到了这场风浪中。它们不但自己买,也放款给别人买,资金不足时甚至向外商银行贷款,投资在疯狂的股市上。正元钱庄的陈逸卿、兆康钱庄的戴嘉宝、谦余钱庄的陆达生等人都是钱庄业的头面人物,这些人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引领很多商人、个人也都加入到炒股大军之中。从1910年开始,中国上海简直是无人不谈橡胶,上至官员下至平民无不倾囊购置,谁要是没有几张橡胶股票就会被人家视作“老土”。
疯狂的人们贪图股票的暴利,竟然抵押房产、首饰借贷购买。钱庄趁机还发明了一种新的抵押方式,允许顾客用买来的股票作抵押,贷出款来买新股票。有些“视野开阔”、“手眼通天”的人嫌在上海玩得不够刺激,直接伸手到伦敦购买。这一轮交易中,上海市场共投进白银4000万两之巨,占整个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整个上海的流动资金几乎都进来了,“金融中心”已经无金可融。
泡沫终究是泡沫,吹得再大再漂亮也是会爆的。正当上海人兴高采烈地算计着银子翻了几番时,1910年6月,伦敦股市暴跌,橡胶股跟着一泻千里,原来最高能到1600多两的股票一下子跌到了100两。洋人的消息来得较早,他们及时出手,避免了大规模的损失,而华商则囤积了大量股票,全部砸在手里。到了7月,上海每天都有钱庄倒闭。此时,借款给钱庄的外国银行开始催收贷款,更加剧了上海金融业的恐慌,时文称“钱庄里的华商资本完全枯竭,各银钱业之间也完全无法通融”。等到钱庄业的巨擘源丰润和义善源倒闭,这场“橡皮风潮”带来的危害达到了顶峰。
以上都是钱庄衰落的外因,按照“苍蝇不叮无缝蛋”的原理,钱庄自身的组织结构也存在着先天的弊端,即使没有外来的冲击也不能恒久昌盛,这也是陈光甫有信心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