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银行诞生记(5)

在19世纪末,“上海金融界的势力以外商银行为第一,钱庄次之,本国银行屈居第三”。土生土长的钱庄能在旧上海立足,与外商银行、本土银行一起竞争,靠的是他们在上海扎根早,熟悉地方行情,人脉资源丰富,机构精简,分工明确。众所周知,金融业最重要的是信誉,当时钱庄正是凭借其良好的信誉,开出的庄票被客户誉为“金蝴蝶”,意为可以满世界飞,拿到哪里都管用。钱庄合伙的股东都是资本雄厚、信誉卓著之人,互相之间都有连带责任,有的钱庄之间互为联号,是“信用同盟”的关系,类似于今天的“银联”,所以庄票一度比银行支票还要吃香。

在近代中国,银行和钱庄并存多年,近代银行最早出现在清末,初期有着明显的“钱庄化”痕迹,而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钱庄,在后期又呈现出明显的“银行化”特色。

关于钱庄和银行的界限问题,这里还有两个真实的故事。其一是上海的豫源钱庄一开始因为规模较小、发展缓慢,经理秦润卿在征得东家同意之后,赶了一次时髦,将钱庄改组为豫源商业储蓄银行。可是没想到银行的营业额还没有经营钱庄时富裕,没出3个月就因亏损而关门大吉。后来又改回钱庄,仍然是秦润卿做经理,经过上次失败后,秦经理悉心经营,反倒获得了良好的业绩。第二个故事是清末长沙出现了两次官办的大钱庄,后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超出了钱庄的经营范围,发展到3个分局、6个子局,按银行业界的称呼来说,就是在总行的基础之上,又开设了3家分行、6家支行,最后改名为“湖南银行”继续营业。

钱庄在清末民初经历了回光返照似的闪耀之后,陷入了不可避免的衰败。至于衰败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冲击,又有自身的弊端。

从外部环境看,发展金融业需要的稳定政治环境没有了,鸦片战争,中英、中法、中日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太平天国运动,北洋军阀混战,中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就没有消停过。间接造成的损失忽略不计,单是外来入侵者的烧杀抢掠,就曾让北京的300多家钱庄在一夜之间被洗劫一空。

当然,南方的钱庄相对幸运一些,躲过了入侵者的明抢。但是,外国银行在南方各通商口岸发展业务,中国的金融市场操纵在他们手里,钱庄只能作为依附品,攀在外国银行的高枝上。毕竟钱庄规模再大,也是私人性质的,相比较国外财团支持的外商银行来说,明显要弱势一些。钱庄自己要做大生意时,也不得不向外商银行借款,这就相当于把自身的命运交到了他们的手里。

20世纪初期,上海发生了一次“股市风暴”,直接造成了上海半数以上的钱庄倒闭。19世纪末,德国人本茨发明了第一辆汽车,有了汽车制造业,相应的,世界对汽车轮胎的原料——橡胶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英、美等国的橡胶价格节节攀升。全球最理想的橡胶种植园莫过于东南亚,这里距离中国并不算远,又有大量的华侨居住此地,于是很多倒卖橡胶的欧洲商人都将公司总部设在了东亚的金融中心——上海。到1910年时,东南亚的橡胶开发公司已经达到了120多家,其中1/3的总部在上海。这些公司鱼龙混杂,有实打实做橡胶生意的,也有刚买了土地,橡胶苗都还没种下去的,甚至还有人压根就没到过东南亚,只是在地图上圈几个名字,就开始在上海招股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