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现代银行服务登陆中国
当陈光甫和好友张嘉璈、李铭谈及自己打算开办银行的想法时,得到了他们二人的极力赞同。“谈笑有鸿儒”,这两人的背景也不简单。张嘉璈是早年留日学生,攻读的是货币银行专业,时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李铭和张嘉璈是留日同学,时任浙江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在征求亲朋好友的意见后,他们三人均得到了不少支持,也听到了一些很中肯的提醒:他们本就是金融圈的青年才俊,皆有一番成就,创业办银行是好事,但是这不同于其他生意,办银行需要雄厚的资本作为后盾,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上海站住脚,他们有这么多钱吗?
这三人虽然都才华横溢,但可用的家财并不多,尤其是陈光甫,可以说是身无余财,这可怎么办呢?“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却难不倒陈光甫这个商业奇才,在仔细考察了上海乃至全国的金融业后,他提出了一个令人称奇的商业创意:避开竞争激烈的传统银行服务领域,另辟蹊径,找准市场空白点,创办一家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服务的小银行,初期定位即是作为中国银行等大银行的辅助角色。
而这个市场领域也不完全是一片空白,尚有许多大小钱庄存在。面对这些已有的竞争对象,陈光甫是如何看的呢?在他眼里,这些钱庄已经是日暮穷途,走下坡路了,与陈光甫即将创办的现代银行相比,它们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为此,他还专门向亲友讲解了他对钱庄的看法。
钱庄在我国金融史上曾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私人信用机构,最初经营的只是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而后其业务也逐渐拓宽。非要追本溯源的话,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零星的兑换货币的业务,后经秦汉、唐宋的发展,到明末清初,已经有了比较专业的金融组织,不但进行银钱兑换,还有存放款、提供汇票、发行钱票等功能,和现代银行的一些基础业务比较类似。从某种意义上说,钱庄也算是中国近代银行的前身了。
谈到钱庄的萌芽,最初还真不是以职业金融机构起家的,而是和米店、布店、煤炭店等日用百货店“混搭”着来的。久而久之,作为副业的金融服务业务一天比一天繁荣,在不投入大量精力便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逐渐出现了专业钱庄。钱庄还有另一个称呼——“银号”,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南方和北方的叫法习惯不同。
说到近代钱庄,不能不提及上海。在民国时期,上海就已经是全国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了,各行各业之间的频繁交易,以及汇划、换算、洋厘、银拆、申票等服务的出现和发展共同催生了大量的钱庄和银行在这里安家落户。上海的钱庄多掌握在江浙财阀手里,在全国金融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上海的钱庄经营业务各不相同,与各家银行各有业务侧重点的道理一样,钱庄也根据业务性质和信用能力的不同,分为汇划钱庄(即大钱庄)和一般钱庄(即小钱庄)。顾名思义,大钱庄势力大,除了办理存款贷款业务之外,还能发行庄票、银钱票,能够左右市场的动向。而一般钱庄又分为元、亨、利、贞四个等级,按照排列顺序,它们的业务范围逐层缩小。仅仅从事最普通兑换业务的机构,称为“钱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