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蕴:水下的冰山 2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展,信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已不再痴迷于虚构故事。他们不仅需要“庄严的谎话”所提供的“更高的真实”,而且期望借助“水下的冰山”去探求那“潜在的真实”。于是,出现了如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所喻的“冰山”类型小说。这类小说,以其更广阔的再造空间,满足读者新的需求,又吸引着新的读者。他们所向往的,正是那种朦胧美妙无以名状的境界。但对另外一些读者,则还一时莫名其妙。

读者总是各取所需的,作者就得根据自身条件创造作品同时也“创造”自己的读者。我这里讲技艺,无意仅只推崇“冰山”。况且,以情节引人入胜的小说,仍然是大品类,拥有众多读者。我想说的是:即便情节小说,也应开拓再造空间。我要做的是:在各类小说间,探讨其相通的契合点,把先锋性与大众性结合起来,以便各种小说在各自素质的基础上求得其最高值。那么,只要作者并不满足生产一次性消费品,就应该尽力去满足读者的创造欲。

为此,首先,需要把握艺术的本质。人类为自身完善与发展,进行这样一种活动:以形象为磁场,集真、善、美于一身,通过人际间心灵感应,使生活经验升华为精神财富,就是艺术。其凭借语言为媒介,又凌驾语言之上者,就是小说。因而艺术的小说,都各有其神秘性,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清也道不尽,具备点铁成金的魔法和勾魂摄魄的魅力,能化现实的瞬间为虚幻的永恒,让一代又一代审美知音,如获至宝,如影随形,如亲雨露,如坐春风。

而这一切,绝不是可以用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够实现的。恰恰相反,任何纯粹理性的介入、干预,都只能对艺术建构形成限制、损伤。所以,要获取艺术小说之纯正,就得排除单纯理念,去写那种源于天籁、发自灵性、心领神会、情之所钟的文字。设使作者从一开始就计划着要给人以思想教化,那就将在实质上妨碍美感传达,并且会使读者就范于既定轨道,难以投身随心所欲的再造空间。有些作者创美水平之所以总是上不到一个新的档次,根本原因就缺憾在这出发点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