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长路远,努力前行——回忆胡适研究的历程(4)

我的第一篇研究胡适的文章在《历史研究》发表后,经常有杂志和出版社向我约稿,都无法应允。原因是,我从1981年开始协助黎澍先生工作,我自己也还需要完成研究所和研究室一些集体项目的工作。况且,家务负担也非常之重。我没有精力再做其他。胡适研究,始终是我个人的一项业余的工作。

1983年秋冬,有一场所谓“清理精神污染”的运动。我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上所发表的有关清末立宪运动的文章,关于胡适研究的文章,当时影响都比较大,这时都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有涉“精神污染”的作品。所以,所内为“清理精神污染”而设立的审查小组把我列为重点审查对象。起初,我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组,慢慢稍有耳闻。不过我当时认定:第一,“文革”刚过去不久,人们痛定思痛,像过去那样再搞一场轰轰烈烈的“整人运动”几无可能。第二,我关于立宪运动的文章,关于胡适的文章,可以说,每一立论都是有根据的。所以,我自己觉得是可以站住脚的。大约到了1984年的春天,参加那个审查小组的钱宏先生和何重仁先生找我谈话。钱先生给我的印象一向很好,为人比较正派、平和,何重仁先生过去倒是每场运动都颇为积极。我记得钱先生一言未发,主要是何先生讲。他说:“我们按领导要求,仔细看了你的文章,认为还是属于学术见解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这就是他们的审查结论。当时我正在一边帮助黎澍先生做事,一边为四川出版社赶写一部书稿。原来,四川人民出版社派人来找我商谈,要我写一本关于胡适的书。我说,写胡适的传记,条件尚不成熟;我可以赶写几篇专题论文加上已经发表的几篇文章,再附上一个胡适的年谱简编,凑成一本书。他们同意了。此事,李新先生和黎澍先生也表示支持。于是我可以稍稍利用正常工作的时间做这项工作。大约将近一年的时间,书稿成。这本书稿共收论文九篇,其中有三篇是在《历史研究》上面已经发表过的,另有六篇是这一年里赶写出来的,还有一篇关于胡适博士学位问题的考证文章,是早几年写出而未曾发表的,作为附录收入书中。胡适年谱简编,也是早几年写有初稿,在这一年里补充材料。1949年前的部分主要材料来源是胡适档案。1949年以后的材料主要来源是胡颂平编的《胡适年谱简编》(那时,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在大陆还见不到)和部分台湾出版的期刊。全部书稿约40万字,于1984年7月交稿。10月,我亲到成都看过校样。1985年《胡适研究论稿》问世。这本书是1949年以来,大陆上第一本研究胡适的书,而且因是专题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尽管今天看来,在认识和评论上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但在当时的海内外学界人士看来,已属思想相当开放的书了。而且书中用了大量胡适档案中的材料,所以广受重视。记得当时香港、美国的多种中文报刊都有报导和评论,还收到不少海内外来信,赞赏此书的价值,也有的提出具体的意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