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说的历史结点(2)

三岔作为味县的行政治所是公元前109年的事。

那时已是汉武帝刘彻执政,这时候的汉朝已经过了几十年的“休生养息”,国力开始强盛,这就意味着经营和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条件已经具备。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唐蒙率兵首先迫使西南夷地区有十万精兵、号称国力最强盛的夜郎国归附了汉朝。

紧接着,汉武帝又从四川征调数万夫役,在秦代略通的五尺古道基础上进一步修筑了这条通往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是汉王朝经营西南夷地区的第一步。

以后随着这条南夷道的开通,汉王朝曾两次派使节到云南劝说当地各部族归顺汉朝。那时候,居住在滇池地区的主要部族是“滇族”。

从有关记载看,这位滇族的首领常羌是乐意接受汉朝劝告的,但是与滇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居住在滇东一带的“劳浸、靡莫”等部族势力较大,这些部族从来就没将大汉王朝放在眼里,无论如何不愿归顺,甚至于将王朝使者杀害。

这样一来,汉武帝只好采取武力征服。就在元封二年,汉武帝派出了名将郭昌为统帅,率军数万沿南夷道远征而来,打败了“劳浸、靡莫”部族,从而使滇国归顺了汉王朝。

接着,汉王朝在云南首次设置了益州郡,郡治设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益州郡下辖二十四个县,包括了云南的大部分地区,三岔的味县就是这时候设立的,它隶属于益州郡,这是曲靖建制的开始。

从此以后,这一地区正式纳入了封建王朝统一的建制之内。

两千多年来,它始终作为华夏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与内地有了紧密的联系。

作为一个县,它所辖范围也就是“劳浸、靡莫”部族的滇东一带。然而,不管怎么样,成了一级行政中心,必然地就会筑城,这座县城规模多大,事过二千多年,谁也说不清楚了。

清朝康熙年修的《南宁县志》上说:“古味县旧址在城西十五里三岔堡平川中。”咸丰年修的《南宁县志》上也说:“味县故城,在城西十五里平川中,旧名共范川。”这里所指的“城西十五里”,城是后来明代所筑的曲靖城,依照明代曲靖城的地理位置看,味县故城正好是今天麒麟区西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三岔。

现在的三岔,由于麒麟城的一天天扩大,已经差不多跟这座麒麟城连在了一起,如果志书的记录无误,现在西城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就是曾经的味县古城所在地。

一些三岔的老人还能记起来,在办事处的办公楼右边,那条简易公路旁沿着现在办事处的围墙一直延伸过去,那儿过去就有古城墙。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一条若隐若现的土埂。

老人们记忆中的古城是正方形,面积约l平方公里左右,四周的城墙高低不一,厚薄也不同。北边的城墙较高一些,约有两丈不到,宽也是一丈多一点,南边的城墙高和宽都不到一丈,西北脚成坡形,坡脚较宽,在坡脚一带还有一些形状像坟一样的土堆,土堆里能看到与今天花纹完全不同的陶器碎片。

听老人们讲,这座古城就是一千多年前建的。在三十年代初,还有古城的遗址。1932年修筑滇黔公路时,因为设计线路正好通过城墙的一角,因此,将城墙挖去了三分之二,但,那时的古城框架还能看出来。

1959年冬,曲靖地委在当时的西山公社搞土改试点,才将古城遗址全部挖掉,以后又在这块地上盖起了如今的西城街道办事处办公楼,至此古城遗址才完全看不到踪迹。

老人们见到的古城,是不是就真是像老人的祖上所说、是一千多年前所建,就很难肯定。

味县前后经历的时间是334年.也就是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225年,这段时间应该说也不是一段很短的时间,这期间,朝代几经更迭,单单皇帝就换了28个。

就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由于行政中心的确立,必然地上演了多少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历史话剧,创造了多少脍炙人口、意味隽永的故事。小小的三岔古城,曾经是我们西南地区一块举足轻重的地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