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写这么一首词,是因为扬州这个地方让辛弃疾回忆起了几十年来国家苦难的历史和他本人青年时的不平凡经历。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一度占领扬州,以它作为渡江基地,妄图一举吞灭南宋。南宋军民奋起抗敌,采石矶一战大败金军,完颜亮也被部下所杀。趁此大好时机,年轻的辛弃疾在济南起兵抗金,开始了他的政治、军事生涯。转眼间17年过去了,淳熙五年(1178)作者“舟次扬州”,在这个对于国家和他本人都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不禁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慨很深的抒情词。上片满怀豪情地追忆17年前的旧事。这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风雨佛狸愁”,共七句,以简括而形象的描写,热烈而奔放的笔调,歌颂了当年宋军大败金兵的英雄业绩。第二层即“季子”二句,写作者自己在金兵败退的大好形势下,如何英姿飒爽地投入了战斗。下片转入当前,写时光流逝、事业无成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也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五句为第一个层次,写英雄失路的悲哀;尤其“搔白首”一语,看似平淡,实含深悲。这是暗用杜甫《梦李白》诗中“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的句子,感叹自己大业未成。“二客”句到结尾是第二层次,转入本词题面,对杨、周二人说话,但目的是承上失意叹恨之绪,发自己的牢骚。末二句从表面上看是对朋友的劝勉之语,但其意思应该反过来理解,它实际上是指斥宋廷放弃北伐、苟且偷安、偃武修文的错误方针和卖国行径。这就是全篇主旨所在。
另一首是《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此词是淳熙五年(1178)秋天作者从临安去湖北的旅途中写了寄给杨炎正、周显先二位友人的。南宋末黄升《花庵词选》选此词,题作“感兴”,恐怕是选者所加,但这的确是一首触景兴感的抒情之章。
词的上片写自己因半生蹉跎而产生的对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开头六句,叙船行旧地,觉往事如梦,由此而产生无穷感慨。接下来“佳处”二句,更明显地流露出厌倦官场,要遁入山水以求解脱的思想动向。“笑尘劳”二句,哀叹自己漂泊异乡,一事无成,身世之感十分浓重。这里的“笑”,是苦恼人的自嘲自笑;而“非”也并不是说自己活了39年居然一无是处,只是表示对于现实社会不允许自己施展才能和实现理想这一点想不通。
词的下片通过缅怀历史英雄的赫赫业绩,表露自己“旌旗未卷头先白”的矛盾心情。“吴楚”四句,面对江南美景,不禁想起历史上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孙权。孙权承父兄遗业,割据和经营江南六郡八十一州,成就了几十年的霸业,令魏、蜀二国不敢小觑,他的雄才大略,只有并世而立的曹操和刘备堪与匹敌。辛弃疾言下之意是,在南北分裂、南宋积弱不振的时候,能有个像孙权一样奋发有为的皇帝该多好啊!但他知道这是空想。于是发为下两句的浩叹:往古英雄及其业绩,早已“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又往下二句,则转到自己身上来,感叹大业未成,自己却衰老了。这一年作者才39岁,未必头就白了,作此夸张之语,无非是表现他自己被时光催迫而产生的焦虑心态。作者无以自解忧烦,只好在词的结尾用哀乐循环、古今一例的说法来舒缓一下自己的痛苦心灵。本篇用的是豪放的词调,但写出来的却是低徊婉转的哀情,恰如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所评:“《满江红》词易于纵笔,以稼轩之才气,更如阵马风樯,但豪放则易近粗率,此作独疏爽而兼低徊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