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风流不可攀,谁结一丘壑(2)

正是在济南郊区小村四风闸这样一个幽美环境中,南宋高宗绍兴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即公元1140年)五月十一日(端午节之后六日)卯时,一代名人辛弃疾降生在由陇西狄道迁来此地已经五代的辛氏家中。有意思的是,在西汉那个尚武的时代,辛家祖上是著名的武将,有“虎臣”之誉。如今他们家迎来的,恰巧又是一个肤硕体胖,像祖先一样虎气十足,相貌威武的壮健男孩儿。这一点可以从辛弃疾中年之后的好几个朋友对他的描写和赞颂之语中得到印证。比如周孚《蠹斋铅刀编》卷三十《辛弃疾始字坦夫后易曰幼安作词以祝之》诗叙述自己对辛弃疾体态的印象是“其肤自硕”,“其体则胖”。关于他的“虎”气与“虎”相,陆游《剑南诗稿》卷八十《寄赵昌甫》诗有云:“君看幼安气如虎”;陈亮《龙川文集》卷十《辛稼轩画像赞》也赞赏说:“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时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刘过《龙洲集》卷八《呈稼轩》诗更像画油画那样渲染道:“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由这些材料可以推想到,辛弃疾这个健硕的“虎子”在四风闸呱呱坠地时,辛家长辈们是如何地兴高采烈啊!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是一个有强烈爱国心的士大夫。但在金兵占领济南时,辛赞身为辛氏大家庭之首脑,由于家中众多人口的拖累,无法独自一人脱身南下,只好暂时屈身出仕金朝,在北宋旧京开封及北方一些州县任职。这也就是辛弃疾后来在《美芹十论》中向宋孝宗汇报的:“大父臣赞……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辛弃疾因为父亲文郁早亡,从小就被祖父带着出门。辛赞在金人占领下的开封任职时,少年辛弃疾就随侍在身边,并且还去北宋旧宫苑里的凝碧池游玩过——他32岁任滁州太守时写的《声声慢·嘲红木犀》词的小序中就回忆道:“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词的正文中更饱含深情地描写道:“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浓”。而他正式启蒙读书,则是在此之前——在辛赞任亳州谯县(今属安徽)县令之时。辛弃疾跟从祖父抵达谯县之后,就拜当地著名学者和诗人刘瞻为师,在其门下读书。刘瞻门生众多,其中最优秀者为辛弃疾与山东泰安人党怀英,这两个山东老乡才华相敌,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出仕金朝,成为显官,辛弃疾却坚定地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政治生活道路——抗金归宋之路。

辛赞老人“身在曹营心在汉”,每逢公事之暇,常常带着自己十分钟爱的孙儿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告诉他何处曾经是战场,何处可作将来武装起义的凭借等。辛弃疾大约在14岁的时候“领乡举”(亦即考上了举人),下一步应当是考进士了。于是辛赞在孙儿15岁、18岁时,两次命令他“随计吏抵燕山(今北京市),谛观形势”,希望他能争取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辛赞的教育和引导在青年辛弃疾心中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而游历燕山所见到的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则加深了他对女真贵族军事集团这帮残暴的侵略者、占领者的憎恨。

在祖父与孙儿谋划的大事还来不及付诸实施的时候,辛赞老人大约在孙儿21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青年辛弃疾擦干了眼泪,等待了没多久,在机会到来之时,亦即金人内部分裂,中原人民趁机起而反抗之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金复国的道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