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风流不可攀,谁结一丘壑(1)

在今天山东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东南方不远之处,有一个古老的小村庄叫“四风闸”。这是一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普通村落。在这个村子的西南角,有一块三亩见方的风水宝地却八百年来无人耕种,由村里代纳钱粮,村民俗称“舍地”。尽管村民现在只剩下任、韩、孟、王、吕等姓氏,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却称这里为“辛家坟”。再往下打听,连五六岁的儿童都能告诉你:“辛弃疾是俺村的,这是他家的祖坟!”公元1207年,辛弃疾在江西铅山去世时,山东尚处在金王朝的统治下。在没有子嗣守候的八百年间,辛家坟依然被家乡父老留存着。这既是对辛弃疾这位大英雄和大文豪的敬仰,也是山东人自身豪侠仗义精神的一种传承。

四风闸,这个齐鲁大地上的小村庄,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模样?几年前我曾在朋友们的陪同下驱车去那里寻踪,发觉那里的土地和人物都普普通通,已经看不出什么“风流”之处。所幸清代初年,辛弃疾的一位同乡,与王渔洋并有“齐鲁二贤”之誉的济南府德州诗人田雯(此人亦为清初诗坛“金台十子”之一)特意到济南城内和郊区考察,写下了组诗《济南分题十六首》,其中《四风闸访辛稼轩旧居》一首这样描写辛稼轩故居:

药栏围竹屿,石泉逗山脚。    

风流不可攀,谁结一丘壑?    

斜阳甸柳庄,长歌自深酌。    

(原注:稼轩有《一丘一壑词》。甸柳,村名)

这首短诗拢共只有30个字,内容却很丰富。它先描绘四风闸的高雅环境和幽美景色,接着因景及人,赞叹辛弃疾一生“风流不可攀”,最后则写自己在甸柳庄的夕阳暮霭中以长歌酬赠词人的情景。所谓“风流不可攀”,其实就是夸赞辛氏家族的来历及其成员的名望与才干都不一般,非四风闸土生土长的村民可比。

济南辛氏家族原非山东本地人,而是从自古多出文化人与武将军的陇西之地迁来的。据《济南辛氏族谱》的记载,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由陇西狄道迁济南,定居郊外四风闸,官至大理评事。狄道,乃秦置县名,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又,狄道为郡名,晋惠帝置,治所亦在今甘肃临洮(唐亦置此郡,治所亦在临洮)。这儿正是汉代勇将辛武赞、辛庆忌的诞生地,是辛弃疾一直引以为荣的。辛弃疾本人后来由北迁南,在江西上饶筑室定居时所写的《新居上梁文》中,就自豪地向南方人介绍道:“家本秦人真将种,不妨卖剑买锄犁。”这不单是在用汉代秦地专出名人和勇将的典故,也是在自叙家族的来历。汉·杨恽《报孙会宗书》曰:“家本秦也,能为秦声。”据《汉书·辛庆忌传》记载:陇西狄道人辛庆忌,其父乃汉破羌将军辛武贤。庆忌英勇善战,有国家“虎臣”之誉。他率兵长期在西域与敌人打仗,使得“匈奴、西域亲附,敬其威信”;在西北边关当过张掖太守、酒泉太守、云中太守等,曾被朝廷封为左将军、右将军、光禄勋、散骑给事中等。辛庆忌不但比他父亲辛武贤武运显达,而且他的三个儿子也都成了将军:长子辛通官居护羌校尉,次子辛遵为函谷关都尉,少子辛茂由水衡都尉出为郡守。《汉书·辛庆忌传》称赞他这三个虎子“皆有将帅之风”。除了这祖孙三代五个人,还有当年辛氏宗族子弟因参军而待遇“至二千石者十余人”。该传记末尾有赞语道:“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苏(按:指苏建、苏武父子)、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

在辛弃疾出生之前,陇西狄道的辛家在四风闸已经传了五代人,他们是:

始祖维叶(大理评事,由狄道迁济南)——高祖师古(儒林郎)——曾祖寂(宾州司户参军)——祖赞(朝散大夫,陇西郡开国男,亳州谯县令,知开封府,赠朝请大夫)——父文郁(赠中散大夫)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