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傍,香港

海傍是一条走起来十分惬意的街道,它有几英里长,在鲤鱼门(Ly-ee-moon Pass)与通往筲箕湾(Show-ke-wan)的道路相连,可以通达我们从东边来时的码头。这张拍摄于阅兵场(Parade ground)前面的照片展现了海傍主要的商业建筑。画面左边朝向水面的建筑属于汇丰银行及有利银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and Chartered Mercantile Banks),中间那一排大楼由颠地洋行修建。洋商们的办公室通常设在一楼,楼上是他们的住所。当习习的凉风从海面上吹过来,他们可以在宽敞的阳台上漫步,观赏这里开阔的海景。

这些建筑建造得厚重而坚固。设计师们都被告知,那种轻灵的外观结构虽然看起来漂亮,但在这里却不足以抵挡不时来袭的猛烈的台风。我记得在一次台风期间,当风暴刮得正猛的时候,几个外国人试图营救两个困在小船上的中国女子,她们的小船停在画面中间那艘游艇差不多的位置,两人竭尽全力不让小船撞上岸堤。此时的岸堤在风浪的拍打下已经破碎不堪,散落的花岗石像一道链锯挡在岸边,外面还漂浮着那些被撞坏的船只的残骸。狂风怒吼着卷起海浪,疯狂地朝岸上的房子扑过来,我们不得不紧紧抓住灯柱和拴船的铁桩,躲在门廊后面等待营救的时机。在一阵阵浪头的间隙里似乎能看到一点出手的机会,但是所有的尝试都像羽毛一样被吹了回来。其间两艘大船被吹回码头,一艘在风暴来临前才刚刚下水,现在已经完全不成样子了,另一艘的命运也差不多,英勇的船员们都已经葬身海底。所有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当夜幕降临,那两个不幸的女子就只能听天由命了。第二天早上,整个海傍满目疮痍,许多当地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幸存的人也失去了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的一切,那些在风暴中损毁的船只不仅是他们水上的住所,更是他们的生活来源。外国和华人社区迅速伸出的援手让人们的悲伤稍稍舒解,这种慷慨解囊救人之急的义举,是香港及其他中国港口的外国社区的一个特色,基督的慈爱精神鼓舞着他们,无需极力宣讲,不用热心人站出来呼吁,也不用举办宴会将其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只要发一个简单的布告,告诉人们这里有一个寡妇或者孤儿需要救助,爱心和善款就会送到他们手上。我必须提一下城市后面山顶上的旗杆,它是殖民地历史上最早的设施之一,有一个信号员驻守在那里,执行一套旗语。这根旗杆是本地欧洲人热切关注的对象,因为任何外国船只进入港口,它都会有所显示。

那些已经定居在香港的人,不再急切地望着那根光秃秃的旗杆等候船期。但是当他们看到山顶上展开的小旗、升起的烟火,他们仍然感到宽慰和激动,因为那宣示着有信件抵达了港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