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人说起,中国的禅如何伟大,如何了不起,如何充满了智慧,因为“言语道断”,顿然超悟。有人就问,这算不算神秘主义?是不是理性分析之外的宗教感悟,非逻辑思维所能企及,非语言文字所能说清?
语言文字不能表达,感悟真谛无法传递,那衣钵怎么办呢?师父如何教弟子呢?于是就盛传“拈花微笑”之法,心有灵犀一点通。反正宗教感悟是自身的事,自己成了佛,别人不知道,也毫无损失。而自己是否悟道成佛,不干别人的事,没有世俗的得失,也没有假装的必要。
然而,佛教是有传统的,有所谓“三宝”:佛、法、僧。法是重要的,是成佛的道理,是超脱的途径。阐述“法”的有“三藏”:经、律、论,真是千言万语,卷帙浩繁。禅宗告诉我们,不必这么麻烦:“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反正四大皆空,一切虚幻,放得下就放下了,放不下就继续担柴挑水,到时候就悟了。于是,佛法的阐述变成累赘,语言文字反生障碍。
禅宗从来是自相矛盾,在矛盾中讨生活。不立文字,又喋喋不休,想从文字颠覆中找到文字背后的意义。临济宗的祖师义玄法师说自己求佛的过程,向黄檗法师问法,一开口就挨打,连续三次,次次不爽,想来一定是打得满头包,最后弃师而去。黄檗安排他去见大愚,又被大愚打了一顿,终于悟道,回来见黄檗,打了老师一掌。
《临济录》里记有一段公案:临济法师上堂,有和尚问佛法大意(宗旨),师竖起拂子,和尚便大喝一声,法师就打。这还没完,又有一个和尚问同样问题,法师还是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打了不说,还要告诉弟子,要大家听着:“夫为法者,不避丧身失命。我二十年在黄檗先师处,三度问佛法的的(真确)大意,三度蒙他赐杖,如蒿枝拂着相似。如今更思得一顿棒吃,谁人为我行得?”
我们现在读过不少禅宗公案,当然知道,禅师叫你打他,你最好坐着不应,别去自讨没趣。可是,既然老师说了求佛就要“不避丧身失命”,也就必定有弟子出来说:“某甲行得。”于是,“师拈棒与他。其僧拟接,师便打”。
老师当然可以说,这是“阳谋”。你自己跳出来,想打老师,还不该打吗?你没脑子吗?不会自己想吗?学生当然也会十分委屈,说老师叫他打的,怎么临时变卦了呢?老师一定不会回答的。佛法无边,只渡有缘人。
教训是:别盲目相信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