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象形指事,有一种特殊的意指魔力,可以让人发挥想象,由文字的造型,联想出哲学概念。本来是字源学的探索,是语意学的分析,也可以转为哲思的体会,甚至使字义的诠释变成天经地义的本体权威。
许慎《说文解字》说“武”字,引《左传》宣公十二年(公元前五九七年)楚庄王说:“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这是在解释字义的时候,找到一个历史典故,把字分解开来,赋予本质性的意义,把一个与斗争、较力、征伐、战斗相关的字,提升到更高的道德范畴:止戈为武,“武”有目的性,和平止战才是“武”的真谛。
许慎这样解释“武”,已经不是字源学或语意学的解释,而是道德哲学的诠释了。至于“武”字的本源,于省吾《释武》是这样解释的:“武从戈,从止,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器也。”
然而,许慎的解释,虽然不合文字训诂的正规,却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哲理:光靠武力是不行的。真正的“武”,最高境界的“武”,是止戈,是和平,而不是战争。因此,中国人才会说“不以其道,胜之不武”。武侠传统中的武侠,也不是力气最大,武器最锋利,只会打架而没有理想的莽夫。
许慎引楚庄王那一段话的原文,其实不止说了“定功戢兵”,而是说了“武有七德”:“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也就是说,不要使用暴力、放下刀枪武器、保持国势强大、巩固国家功业、让人民安居乐业、使庶众和平相处、让百姓发家致富,如此才使子孙后代不会忘记伟大的功绩,永垂不朽。
止戈为武,是一个民族经历过长期战争痛苦所提炼出来的智慧。春秋时期,晋楚反复争战,让楚庄王打赢了之战,却说出了这一番深刻的道理。此后又有战国纷争,秦王称霸,楚汉相争,使得许慎编一本字书,都充满了历史的感喟:止戈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