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李欧梵在其《身处中国话语的边缘》(见《现代性的追求》,台北:麦田出版,1996)中讨论了张承志、扎西达娃、李陀等人的作品,他觉得他们在瓦解汉族/传统/主流的中心的意义,他认为内蒙古、西藏、商洛山、湘楚、黑龙江的区域地理与文化意义甚为重要。

但是,还应当注意的是,地理意义上的区域划分,远不如族群、知识、哲学、宗教的划分更重要。正因为如此,海外华人、居住在汉族地区的异族、居住在少数族裔地区的汉人,才显示了其文化上的意味和创造,呈现一个多元的文化语境。“真正的故乡在心里”,民族、国家、文化并不完全重叠,人们没有必要确认那个实在的客体(空间上的中心)并对其表示忠诚(也许是愚忠)。

李欧梵引用Edward Shils在Center and Periphery:Essays in Macrosociolog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中说的话:“本质上,中心价值系统的存在,基于一种人类的需求,这一需求混合着某种可以超越并改变人类具体生存的东西,人们往往有一种与秩序相联系的要求,这一秩序的意义在维度上比他们身体更伟大,比他们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更为中心地处于终极的现实结构中”(p.3),但是,这“中心”却并不是民族、国家、政权或某个人某个党派。一旦这个中心扩张和渗透到所有日常生活,它会成为意识形态,并欺骗人们的常识,掩盖他们的真实位置和真正希望,从而引起疯狂的结果,比如纳粹。

(1998年1月8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