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2)

这话把剧目室主任气得够呛,跟伍柏厅长说:“把她调走吧,有这个人跟没这个人一样。”

伍柏瞥了一眼:“人家关了十年,没疯就是好的。等恢复了灵气,兴许你还赶不上她。”

张雨荷的住房也分配好了,是机关宿舍没人要的一间“三无”小平房。所谓“三无”即无卫生间,无厨房,无日照。之所以没人肯住,主要原因是最后一条,嫌二十四小时无日照,人称“阴宅”。张雨荷二话不说,扛着铺盖卷,搬了进去。她不嫌,这比住牢房强多了。她不买家具,到机关库房去找,那里破桌椅,破衣柜,破书架,一应俱全,张雨荷挑了几件拉到“阴宅”,烧一大锅开水,放点碱粉,把所有的旧家具烫过,拿刷子刷上几遍,再晾干,就用了起来。老家具咋啦?收过尸的她,死人的东西也敢用。

以往的张雨荷爱说笑。不承想,平素所讲的闲话、怪话、牢骚话、落后话、反动话在“文革”中被一一揭发出来。她在剧团供职,演员揭发的时候,添油加醋,绘声绘色,有的还加上表演。原本很普通平淡的一句话,经过形象化处理,都成了射向社会主义和党的支支毒箭,饱含恶意。出狱后的她,决心接受教训。偌大一个省文化厅上下几十口,她谁也不搭理,唯有两人例外。一个是食堂卖饭菜的黄大妈。中饭,晚饭,张雨荷餐餐顿顿都提前来到食堂。端着两个大大的搪瓷碗,候着。黄大妈在哪个窗口卖饭菜,她就站在哪个窗口。小玻璃门儿一拉开,张雨荷总是笑眯眯地叫声:“黄大妈!”又笑眯眯地看着热腾腾的米饭和香喷喷的炒肉,盛进自己的碗里。临了,还不忘笑眯眯地说上一句:“谢谢啦!”时间一长,话就多了,张雨荷常向她请教:“猪肝汤怎么做才香?”“蒜苗炒腊肉,你是怎么做的呀?”周日,机关食堂关门,张雨荷自己烧菜。到了周一,她会主动向黄大妈汇报自己的“烹饪”心得。两人亲热极了,黄大妈给她的饭和菜总是比别人多。其实,张雨荷原本就会烧菜,她不过是装傻卖乖罢了。这是监狱里带出来的毛病,女囚们个个讨好犯灶的炊事员,只为碗里能多上两口饭,一勺菜。

张雨荷搭理的第二个人,是文化厅传达室的李大爷。剧目工作室只有一份省报,这张省委机关报,她在大牢里足足朗读了十个春秋,现在都“条件反射”了:瞧见报头,人就晕。她从读中学开始,就喜欢翻阅报纸和杂志。家里,父母订阅了《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且一定就是十几年,直到“文革”抄家,扫地出门为止。外省的报刊杂志,文化厅里也是有的,不过都是给处长级以上干部订阅的。

张雨荷跑到传达室,亲热热地叫着:“李大爷!”接着跟李大爷商量:“每天清晨能不能把《文汇报》和《光明日报》先让我翻翻,之后,再分别送给电影处处长和艺术处处长?”

李大爷问:“这两份报纸,你要翻多久?”

“顶多半个小时吧。”李大爷点点头,算是答应了。

“啪”的一声,张雨荷把准备好的一袋上海奶糖撂到三屉桌上。上班后的张雨荷时不时在文化厅办公楼的过道里,与伍柏不期而遇。伍厅长喜欢和她闲扯几句。这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他们碰上了,在办公大楼前面的水泥小路。小路是通向庭园的,文化厅修了一个小巧的庭园,四季有花。为的是职工做完工间操,还可以散散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