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 大节(6)

3.20子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夫畏塗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袵[rèn]:同“衽”,古人睡觉用的席子。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进入荒山野岭把自己深藏起来,也不要投进世俗而使自己处处显露,要像槁木一样站立在两者中间。倘若三种情况都具备,他的名声必定最高。使人可畏的道路,十个行人有一个人被杀害,父子兄弟相互警戒,一定要多集人马才敢于外出,这不是很聪明吗!人最可怕的,是在枕席之上、饮食之间的失度,却不知道要警戒,这是过错啊。”

【感悟】凡事都有一个“度”,孔子说,“过犹不及”,即做事情过了标准和没达到标准,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人最可怕的,是枕席上的“色”,以及饮食上的“酒”过度,过度如同自杀。

3.21子曰:“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

【译文】孔子说:“灵巧而又爱好法度,就一定能做得恰到好处;勇敢而又能与别人同心协力,就一定能胜利;聪明而又谦虚,就一定会有德才。”

【感悟】每做一件事情都恰到好处,人聪明又谦虚,能力强又能与别人良好合作,这样的人若不让他成功,上帝都是不会答应的。

3.22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译文】孔子说:“事物很复杂,无论大小多少,人们各有怨恨厌恶,这是自然的规律,人们能够掌握它,在于借助外物。”

【感悟】再复杂的事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再复杂的人事,也有解决的办法。一个人,只要遵循大道,多尽义务,不亏待朋友,多做公众利益的事情,就不怕别人怨恨了。

3.23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辑屦[jí jù]:拖着鞋子。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译文】齐国闹大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供路过饥民来吃。有个饥民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无精打采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喂!吃吧!”那饥民抬起眼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上前道歉,他仍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事后说:“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感悟】小时候只学到了这则故事的一半,深深地敬佩那位乞讨者。看了后一部分之后,觉得曾子说的也有理。事情总是要有个度,该吃就吃,适度就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