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祸比疾病更可怕(3)

但我们要注意啦,绝不是要等到我们年纪大了,事业有成了,才去关注孔孟之道,才去陶冶情操、护卫心灵。儒家大道是最能帮助我们建立积极的世界观的,所以青少年,甚至从幼年时期开始,就应该接受这种国学的熏陶,它能从最开始就不让小树长偏。古时候是从5岁左右开蒙,之后就是《百家姓》《千字文》,乃至四书五经,现在小孩子接触这些东西比较少,所以整个民族在信仰上没有古时候的人那么坚挺。

下面再说贪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需要警惕的。儒家虽然并不排斥富足,儒家的礼法很需要财力来支持,但一定要“取之有道”,要知足。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看到了卫国人口众多,就说:“人口真多呀!”冉有就问:“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如果遵从孔子“富之”“教之”这四个字,那任何国家的绝大多数问题就都解决了。老百姓就想生活得好一点,你让他富有了,他才会对国家满意。但光富有还是容易出事,还必须要有德行。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过上比较不错的生活,他们又是善良有德的人,那将是一个多么和谐的局面啊。

所以现在的很多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不是因为富有,而是富有却少教。富二代从字面上来看应该是个中性词,但人们说的时候基本都是当贬义词用的,基本上等于在说他有个有钱的父母,但是自身不学无术,只会败家,是寄生虫,还时不时做出危害别人的事来。如果一个富二代品行很好,又能用自己有利的条件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创造更多的价值,帮助更多的人,那么富几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还有一种人是贪名,有人说,儒家讲有名,道家讲无名,其实这是误解。孔子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有人抓住这一句话说孔子重名、逐名。他是担忧去世以后而无名,是重死后名,而不是生前名。他还说:“人不知而不愠。”没有名并不恼怒。死后名就是要建功立业,造福百姓,才会被人们永远铭记。

现在有两种人,像是两极,一种就是贪好名声的。做官要有政绩,修桥铺路,把市容市貌建设得很好,但是老百姓日子很艰难,做一些表面功夫,为了博一个好的政声给上头看。还有些人耻于言利,以穷为美,这跟中国传统有关,好像有了钱就一定缺乏道德,所以把哭穷当成了一件风雅的事。居陋室,吃不好穿不好,好像自己就是颜回。但他的穷是刻意为之的,做官的话,希望别人说他是个清官,做学问的话,希望别人说他是个有知识又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尚之士。让他们出仕给他们钱财,他们会觉得是辱没了自己的声名。这类人跟真正的安贫乐道是不一样的,他们有所图谋。

还有一类只图出名,因为出名后一是能满足他的虚荣心,二是名气能给他带来利益。所以为了出名把自己丑陋的一面暴露给大家,不止是容貌,更有丑陋的心理。当然,他们中很多人也用丧失尊严与人格为筹码换取了想要的生活,面对谩骂和指责仿佛也能泰然处之。这种人的心理也不谓不强大,他们好像完全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不管自己给社会带来了怎么负面的价值观,也毁坏了家人的尊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