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儒家讲究“十不食”(2)

“唯酒无量,不及乱。”洒可以喝,但一定要适量。根据个人的酒量,有的人一杯就倒,有的三杯刚是解渴。喝酒以什么为度呢?就是不能喝醉,不能乱性。一旦喝醉了那肯定是喝多了,说明你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么多酒精,这个时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伤身,酒过量了就是毒,毒品会上瘾,酒精也会让人上瘾,毒品会破坏神经,酒精也会,但它速度慢,累积量要大,温水煮青蛙,所以大家不在意。二是会乱性,喝高了,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容易得罪人,容易坏己事。楚共王和晋国军队在鄢陵开战。战斗到关键时刻,共王受伤,战斗不得不停止。楚军中的司马子反口渴难忍要找点喝的东西。这时侍从阳谷捧着酒献给子反。阳谷知道子反喜欢饮酒,所以让他喝点酒解解渴,这是好心。但是子反呢?嗜酒无度。他接过阳谷递上的酒就喝个不停,没多久就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帐篷里。共王休息好了,要再与晋军开战,便派人去叫子反,子反谎称心痛病发作不受召令。共王于是驾车亲自去探望,一进军中帐篷便闻到一股酒气。这下共王大怒,说:“今天这场恶战,我为了取胜而亲临战场,受了重伤,现在指望司马子反上阵杀敌,可他却成了这副样子。他心中实在是没有国家社稷,又不体恤我军士兵。我没法再与晋军打下去了。”于是下令收兵撤退,并以耽误战事的罪名杀子反示众。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因为喝酒把脑袋丢掉了。一般人觉得我们喝喝总无事的吧,我们身上也没有那么重的责任。但就醉酒后会出丑这一条就够大家小心的啦,《弟子规》上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年轻人还是不要喝醉的好,因为你不知道醉后的丑态以后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不多食、不多肉、不多酒、就是“三适度”。

饮食的第二要点:卫生干净——“十不食”

孔子饮食有一个著名的“十不食”原则,有十种情况是不能食的:“食(yì)而(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段话同样是指祭祀的用食要求。当然也可指一般饮食原则。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首先,食物质地“不正”,变质了,不能食。前三句都是讲的这个内容,就是指食物腐败发臭,指时间长了变味了,鱼、肉腐败或食物颜色异常、发出怪味,都不能吃。味道不正、颜色不正、气味不正不能吃。这些都常提示食物已经变质了,食物变质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所以不能吃了。现在有些食物味道、颜色、气味本来就很怪,比如说臭豆腐、臭鱼等,能不能吃呢?这可以从两点来考虑,第一是“不正”肯定不能吃,即使是臭豆腐也有它自己“正宗”的臭味,臭味不正的肯定不能吃;第二,这些怪味儿东西,偶尔吃一点没关系,但不能顿顿吃餐餐吃,长期大量吃不是什么好事。

街边小摊儿上卖的食物也不食,“沽酒市脯”,意思是说从外面市集上买来的酒和肉干是不能吃的,这条原则现在仍然适用,街边小摊的卫生条件不太好,所以不要吃。“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都是讲食物制备没守规矩,火候掌握不好导致烹制坏了的食物不吃;偷工减料或者工艺不到位,切割不正确的不吃;不按季节、不按时令、不是吃饭的正餐时间不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