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儒家讲究“十不食”(1)

吃得适量、卫生、合理

就儒释道来看,最讲究吃喝的是哪家呢?绝大多数人会觉得是道家,没错,道家是讲究服食的,他成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吃与不吃(服实与辟谷)。但这不代表其他两家就不重视吃,佛家重视素食,过午不食等。儒家也很讲究吃喝,不过侧重点不一样,儒家多从礼仪上来考量,当然也从健康上考量。

孔子一生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同游列国那段时间的生活尤为艰苦,用孔子自己的话讲就是“累累若丧家之犬”,像一条没了家的狗,照理说能有一口吃食就可以欣喜了,难道孔子这个时候还能对吃有多讲究吗?其实,这是对孔子的误解,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因为在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吃的问题很多时候和祭祀有关,孔子之所以不吃或者有选择地吃,与敬天法祖的祭祀礼仪有关。孔子的祭祀饮食要求可概括为“二不厌三适度四不食”。记载在《论语?乡党篇》中。而客观来说,这种选择又是有益健康的。

这样来看,吃的问题绝对不仅仅是满足口舌之欲这么简单,还包含了气质的培养、精神的调适,其中也有守正的道理,也有“涵三为一”的精神。

饮食的第一要点:节制少量——“二不厌三适度”

有人说孔子是个美食家,也有人说孔子太挑剔、太讲究。孔子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就是所谓的“二不厌”。其实这句话本来是指祭祀时要选用上好原料,加工时要尽可能精细。这样才能尽仁尽礼,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也可以变通理解为不能因为食物好就吃起来没完没了。“厌”通“餍”就是饱足。孔子明确提出“不多食”。吃饭要吃八分饱,这个口号大家都知道很多年了,但能做到也不容易。有的人平时八分饱,但一跟亲朋好友在一起,吃得好一些,可能就十分饱,甚至十二分饱了。人不是骆驼,吃多了也不会储存起来以后再利用,只会食积。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尽管各种美味的肉类非常之多,但是吃的时候不能让肉食总量超过主食的总量。“气”通“饩”,就是主食。以前,不是什么人哪一天都可以吃肉的,一般人吃不上肉,所以一旦有肉可能就吃得很多,肉很美味啊。但是再好吃,也不要光吃肉不吃饭。现在肉食不算什么新鲜东西啦,很多人甚至有意少吃肉不吃肉,可其他食物也是一样的,不要喜欢吃的就猛吃,要保持总量上的平衡。每天吃一点,菜吃一些,饭吃一些,水果吃一些,零食也可以吃一些,各种营养要均衡搭配。但要给自己定个量,不要让某一样超过这个量就好。

我看现在有的年轻人会预备几个保鲜盒,有的放水果,有的放蔬菜,这就是他一天里要吃的东西,这样很好啊,能保证营养均衡,保证食物的平均,好携带,不容易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