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品德离我们有多远(1)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不一样的,对自身道德、情操的培养也没有既定的路可走,我们可以从前人身上找到一些理念,借鉴一些方法,最终达到修仁德以养生的目的。

大儒张载(横渠)的成长也是经过一番曲折,而后才得以成为北宋五子之一,享有奉祀孔庙的殊荣。他年轻时有一颗从戎报国的心,到范仲淹处陈述自己的看法,想着从军以建功立业。范仲淹可能觉得把这么一个好苗子仅仅拘在军营有些不妥,就让张横渠回去读书。于是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个哲学家,横渠四句一直激励着士人奋发有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也把这四句话写下来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以便时时咀嚼,激励自己。

学国学,学优秀中华文化,归根到底就是这个目标,而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隐形的基础——养生。张横渠的养生实际上就是“继善成性”,他把性分出两个层次: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而且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须臾不可离,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所谓 “成性”,就是由气质之性(善恶相混)向天地之性(善)发展,成性之前是善恶相混,成性就是去恶扬善。成性的方法和原则就是“继善”,不以气质之性损害天地之性,不让气质之性遮蔽天地之性的体现和发挥。而反过来说,天地之性又必须落于气质之性,才能得到真实充分的体现,天道渺渺,只有通过人的善念、善行才能看得见、摸得着。

“继善成性”是中华文化的修养路径,也是养生的路径,在这方面张横渠的思路可以大致概括成三点:

第一,根本路径是“变化气质”,方法是“为学”。张横渠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还说:“强学以胜气习。”做学问、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有一最大的益处,就是“变化气质”——改变善恶相混的气质,发扬天性中善的因素,进而成就圣贤气象。

第二,为学次第是由善人至贤人至圣人。张横渠不觉得每个人一上来就可以像圣人那样,他认为修养有一个过程,道德修养、行为学习有一次第,这个次第就是先做善人,学习贤人,比如颜回颜子,即“学者须是学颜子”;再下一个阶段是道德修养日渐成熟,善行变成自觉行为,这时“雅意则直要做圣人”,自己也就是贤人了,所以要学圣人;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高阶段,达到“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的境界,这个就不是靠聪明劲学习能完成的了。

第三,这一路上的核心手段是“知礼”。首先要把天地之性从气质之性中剥离出来,承续天命之善,追寻气质之性中的天地之性,变化气质也就是这个剥离、承续、追寻的过程。接着要以天地之性来改造气质之性,将欲望置于天命的监控之下,这就是“变化气质”,而全部过程就是“知礼成性”——既有知性层面的厘清为学,又有行为层面的践行成性。

那么拿到现实中,怎么才能让自己善,让自己仁德呢?对普通的大众,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操作呢?

读书导航